形式绝胜、趣貌伟观的古塔
张厚培
在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县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内有一座华夏第一塔,叫嵩岳寺塔。嵩岳寺塔的建筑设计艺术,堪称“古塔一绝”。嵩岳寺为15层的密檐式砖塔,是此类砖塔的鼻祖。平面呈十二边形,也是全国古塔中的一个孤例。砖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几部分构成,高约40米。此塔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间,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历史。嵩岳寺塔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建筑技术方面,都是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嵩岳寺塔堪称现存中国古塔中的老大。嵩岳寺塔有些元素还有印度阿育王时期佛塔的特色,目前这一时期的佛塔,在印度都找不到了,许多研究印度阿育王时期佛塔的学者和专家必须要到嵩岳寺塔来。嵩岳寺塔是中国唯一平面为十二边形的古塔,是国内最早的佛塔建筑、最早的砖塔孤例,是中国密檐式建筑塔里的鼻祖,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无上崇高的地位。
嵩岳寺塔的独特令人着迷,在很多建筑学家眼中,嵩岳寺塔是神一般的存在。
在嵩岳寺塔上竟藏着八座“印度塔”
嵩岳寺塔是在公元六世纪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土背景下建成的,作为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物,有着典型的阿育王时期古代佛塔的构造特点,在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
全塔最富装饰的第一层塔身,转角处各砌出半隐半露的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两柱间,各砌一座单层方塔状的壁龛,其中有雕砖狮16个,姿态各异,典型的印度狮子造像风格。龛顶类似山花蕉叶的装饰,圆拱开口上方的火焰形门楣,都是古印度元素。壁龛共八座,造型基本保持着印度窣堵坡的形制,可谓塔中之“塔”,在建筑技术上极具典型性。
1500年长寿密码是“北魏黑科技”
能历经1500年风雨雷震的考验,巍然屹立。嵩岳寺塔的长寿密码是什么?是1500年前北魏技工匠师的“黑科技”。
选址:群峰环绕,周围山体几乎都高于嵩岳寺塔,为它起到了很好的引雷作用;建筑地基依山临崖、地质坚硬,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极低。
结构:北魏的匠师们很可能鉴于前代木构楼阁式塔易燃、易朽等缺陷,决定建造砖塔;塔身加厚了塔壁,下部壁厚达2.45米,使塔身形成了浑厚坚固的砖墩;十二边形与抛物线的结构能将地震冲击波分散到建筑各个角落。
材料: 嵩岳寺塔用糯米汁拌黄泥做浆,小青砖垒砌,这种选材及用料在世界上是首创,也是独创。该塔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历经多次地震、风雨侵袭仍不倾不斜,巍然矗立。
嵩岳寺塔不仅有地宫,还有天宫
在嵩岳寺塔的维修发掘时,除了地宫,还在顶部塔刹内发现了罕见的天宫,并且是两个。塔刹最顶端是宝珠,一号天宫就在其内,宫室内放置瓷舍利罐、银塔、瓷葫芦及舍利子等。宝珠下方是相轮,二号天宫藏于其中,内放瓷舍利罐、银环、铁环、舍利子等。佛塔有地宫的多,有天宫的少,像嵩岳寺塔这样有两个天宫的更少。
外部十二边内部却是八角形
嵩岳寺塔不同寻常的还有,内部塔身分作十层,显然与外部十五层密檐矮壁结构不一致,而且塔室的平面上下也有区别,一层和外壁一样是等边十二角形,而二层以上至顶,则改做等边八角形。这种做法的原因,是个待解的谜
传说故事
嵩岳寺塔因为无塔棚、木梯、游人不能登上塔顶,这不是建塔人的失误,而是后人把塔棚木梯烧掉了。
据传,以前寺内有个小和尚每天都去塔内打扫塔房,每次他的两只脚都会慢慢离地,徐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便掉落在地,以后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便认为他即将得道升天,便告诉了师父,师父感到惊疑。第二天小和尚打开塔门进去,师父在外观看,果然小和尚双脚离地,越升越高,师父仔细观察发现塔顶口有一大黑蟒,口嘘生风,便大喝一声,黑蟒缩回头,小和尚“扑通”一声落在地上。为除掉黑蟒,老和尚锁上塔门,放火把塔棚和大黑蟒一同烧了,这就是流传很久的锁塔烧蟒的故事。
嵩岳寺塔的影响泛至古今和海内外。其中,西安唐代小雁塔、陕西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日本奈良元兴寺极乐坊五重小塔、韩国安东市法兴寺址七重密檐砖塔等也有此塔影子。如今的上海地标建筑金茂大厦和郑州地标建筑“大玉米”也是以此塔为“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