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 光影伴人生
——观著名摄影家于俊海《光影人生》摄影作品展
钱宝林
得到著名摄影家于俊海先生7月23日举办“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摄影作品展的消息,我正在“北国双高12日”旅游的承德——沈阳高铁列车上。错过了这一欣赏高水平摄影作品的机会,对我这个摄影爱好者和认识他足有40年的人来说,心存遗憾自不待说。在辽吉黑蒙转了一圈从漠河北极村一路返回家乡。欣闻摄影展延期展出后已进入尾声,便约了一同旅游归来的券友高兴武夫妇前往市文化大厦二楼展厅参观。
进入展厅,一面巨大的LED屏滚动播放着于俊海从青年时期到老年时代的照片,以及他在摄影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国际、国内专业方面的摄影奖,还有国家专业摄影报刊介绍他的创作之路及他自己获奖后的创作经验截图照片。
于俊海与共和国同龄,是一个有着50年党龄的人。在召开二十大的前夕,今年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之际,他在40多年摄影艺术道路上拍下的十几万幅照片中精心采撷出101片(组)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取名《光影人生》,寓意与祖国同奋进,与祖国共繁荣。
1986年,于俊海第一幅获得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入选奖的摄影作品《眷恋》。视觉上的强力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无不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蔚蓝的天空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只亲近祖国母亲的赤子。简练的流动的画面给人以心潮澎湃的共鸣。于俊海向我们介绍说:这幅作品是他在太湖的一个小渔船上完成的。入选了全国影展后,在王府井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宣传橱窗里展出了一年。要知道,这幅作品是他走上专业摄影才仅仅两年的工夫。
于俊海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担任铁路司机的父亲给了他足够的智慧。参加工作后,8年的印刷照排制版,让他打下了坚实的暗房技术,从而对黑白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与相恋的姑娘经历一场人生博弈的大病后,于俊海坚强地站立起来并转行到厂工会工作。他用80块钱买了一架海鸥4B相机,由此登上了的黑白摄影的舞台,并经常有作品发表在报纸上。
于俊海的勤奋和努力被资深的摄影人李英杰发现。1984年9月,他幸运地被调到地区群艺馆摄影组,开始走上了专业摄影这条路。
在黑白灰的世界里闯荡,于俊海以所热爱的家乡为蓝本,用娴熟的技术,简洁的构图,清新的思路,深邃的意境,很快地登上了中国摄影界的舞台,他所创作的摄影作品陆续发表在《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等国家级报刊上。1988年,代表作《牛与车》、《八月情歌》(组照)分别获得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农村摄影大奖赛一等奖和第十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个人艺术风格铜牌奖”。
古老的年轮,厚重的土地,勤劳的民族。
纵观于俊海的光影人生,几十年来,他总是拖着带病的身躯边学习边跋涉边实践。他背上行囊,走出家乡,餐风露宿,雨雪兼程,奔赴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里,用他独特的心灵视角和灵感,将那动人心魄的瞬间定格在他的镜头里。风雨桥、泼水节、黄土高坡、绥德秧歌、塞罕坝、侗寨风情、大漠边关。他天南海北地寻觅,继199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摄影家——于俊海作品集》后,又接连发行出版了《黑白魅力》、《色彩魅力》、《风雨桥》、《皇城相府》等摄影作品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于俊海在经济拮据的窘况下,毅然投入到彩色摄影的追索大军之中。于俊海对我说:摄影是拍摄的艺术,更是创造的艺术。他说的没错。追赶时代,不惧潮流,敢为人先。还是用自己学到的色光三原色和染料三原色的的知识,他在彩色的宇宙空间徜徉。
有学者评价于俊海的《色彩魅力》:俊海的作品是对比强烈的,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红瓦低垂,绿树四合,建筑华美而凝重;蓝彩幽深如梦,红彩喷薄欲出,交织溶融,犹如子夜的梦寐……。
纵观于俊海的摄影作品,我想用三部曲来概括,即黑白——彩色——回归。回归包括本真与创新。更具内涵和思想深度;创作的欲望永不停歇;本真的追求是灵魂所在。
于俊海在他的获奖作品中,纪实的作品居多。像《思念》、《秋菊》、《母亲》、《大西北人》等,这些作品没有刻意,没有凿痕,人的神情都是自然地流露。让人在注目中引起心中的涟漪,放飞想象的思想空间。
《高原人》,拍的是母子三人。柔和的光,嫩绿的草,母亲和孩子在服装上的传统和现代的反差,母亲在恬静中捡拾高原人生活中的必备物质——牛粪。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
搞摄影,宏大的场面是不好把控的。《黄土地上画卷》则把黄土、民居、人群很好的在点线面上划分出来。厚重的黄土是中华民族的根脉,特色的民居是炎黄子孙繁衍的摇篮,高原人的色彩凝结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人不可与自然抗衡,随着年龄的增长,于俊海不可能再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周游世界了。令我吃惊的是展览的摄影作品中,一组以蓝色调为主的《山庄诗画》吸引了我的眼球。我问于俊海是如何达到这个效果的。他微笑着告诉我:有这样的软件,制作出你想要的就可以了。我心里惊诧,我只知道有不少摄影人玩儿PS,那么能有多少摄影人知道这个制作方法呢?反正,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看了这组手机拍摄的经过二度创作的作品,您有如何想法呢?
接下来,于俊海又告诉我:这几片是使用手机拍摄的,近几年,我用手机拍下了5万多张片子。这又让我吃惊不小。
2009年《长城飞雪》获中国第13届国际摄影展览金牌奖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于俊海拍金山岭不知有多少回了。裹着一件大衣在冰天雪地的长城上过夜也是常有的事。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的10月金秋,幸运之门慷慨的向他打开。于俊海说:一口气竟拍了20多个胶卷。太阳升起来了,我的心还在激烈地震动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精神激励着我。
2022年7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为承德经济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于俊海先生居家挂牌。
于俊海的人生履历,如同他的摄影作品集《光影人生》一样,有明有暗,有色有味,投射到他的全部心血凝成的光影色彩之中,是他从艺之路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其内涵、延伸的火花将激励他过好晚年生活的每一天。
(本文图片由于俊海先生提供和摘自《光影人生》摄影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