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1)焦裕禄精神
王斌坤
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焦裕禄(1922.8.16—1964.5.14), 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2009年9月10日,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1962年12月,临危受命的焦裕禄来到兰考县,眼前是一望无边的黄沙、结着冰凌的洼窝,还有摇曳着枯草的盐碱地。老百姓苦笑着说,这些地,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盐碱,就是不见收庄稼。
在兰考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焦裕禄跋涉5000余里,调研走访全县120多个大队,把兰考的情况摸了个透。为了除内涝、风沙、盐碱“三害”, 他带上技术员做实验,成功后在全县推广“贴膏药”(翻淤压沙)、“扎针”(种刺槐固沙)的封沙丘方法。听乡亲们说,沙土地能种泡桐,长得快,既能挡风又能压沙,焦裕禄又带领大家种植以泡桐为主要树种的生态防护林。
过度劳累导致肝病越来越严重,焦裕禄便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继续工作。办公室那把旧藤椅右侧,被硬生生顶出了一个大窟窿。1964年5月14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病逝,终年42岁。
焦裕禄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彰显了“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体现了我们党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焦裕禄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1966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时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成为一代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榜样。
焦裕禄精神内涵丰富、历久弥新。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习近平同志到兰考视察,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在听取兰考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再次指出,要深入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焦裕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激励广大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不会过时。
1990年7月16日,《福州晚报》一版登载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的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