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门票述说云南名吃“过桥米线”
罗斌林
这是一枚参观云南蒙自经营名吃“过桥米线”名店“桥香园”的门券,虽然票幅不大,也不是全品,但是票面上的图案却讲述着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传说蒙自城的南湖风景优美,常有文人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次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消瘦,其妻焦虑心疼。有一次妻子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妻子准备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佳,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线、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时间一长被人知晓,后来不少人都效仿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从杨秀才的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饭食称之为“过桥米线”。许久,用这种烹饪方法制作的“过桥米线”,竟然成为闻名于世的云南名吃。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食品,起源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选用优质大米经过科学配方制作而成,辅料有新鲜荤素配菜调味料,风味醇厚,入口香辣脆绵,回味悠长,后来传至昆明,此种食品主辅合一,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过桥米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火烹调技术,所有的原料上桌后,除了一碗看似平静但实则滚烫的鸡汤外,几乎都是生料,不见明火,不见油烟,就在餐桌上完成自助式烹调,并马上进食。无数人为之倾倒,啧啧称奇。
此外,“过桥米线”的以汤烫味美、选料精细而闻名于滇内外,可谓百食不厌。它可麻可辣、可咸可甜、随意调配、南北皆宜,在大江南北都有广泛的适应性。它的主料之一,土鸡,更是不受任何地域、宗教信仰、口味等限制的美食。2014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