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核酸卡上的“非遗”(4)缂丝
苏州 吴隽
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也作刻丝,最早产生在我国宋代。
苏州缂丝是苏州市六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除了供皇家制作龙袍凤褂外,多用于临摹书画作品并被大家收藏。宋徽宗还曾亲手在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缂丝莲塘乳鸭图》上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莲塘乳鸭图》中红荷白鹭,翠鸟青石;荷花造型丰满,白色瓣尖染红,白鹭鸟神情精灵剔透,一雌一雄双鸭游哉悠哉,身旁伴一双儿女活泼纯真,可爱稚拙,整个画面生动温馨,色彩变化丰富。
南宋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朱克柔、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沈子蕃,延陵(今江苏常州)人吴煦等皆有缂丝精品之作传世,其中沈子蕃缂织的宋徽宗的《花卉图》、崔白的《三秋图》以及《青绿山水图》被《石渠宝笈》一书续编列为缂丝“上等珍品”。
《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局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