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门票讲述赣南钨矿与红军的革命情谊
罗斌林
1949年12月,在共和国刚刚诞生了两个多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国,出访苏联之时,为中国留学生代表题写了“开发矿业”四个大字。渊源有自来,由此,揭开了赣南西华山钨矿与中国工农红军之间的一段革命情谊,这或许也是共和国领袖心系矿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西华山,位于我国东南,赣粤两省交界之大庾岭北麓、距大余县城五公里的西北部。是我国发现最早、开采最早的钨矿山,素有“世界钨都”、“中国钨矿发现地”之美誉。钨是稀有金属,由于其耐高温、坚硬,是制造钨丝和弹头、炮管的重要原材料。自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被大余县城天主教福音堂的德国传教士邬利亨偶然发现并开采至今,已有一百一十余年历史。
(图)西华山钨矿床全景图
在红军时期,赣南钨矿的开采曾帮了红军的大忙。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四军主力3500多人从井冈山下来后,一路艰苦转战,终于在赣南瑞金地区站住了脚。随后,红四军迅速扩大到两万人,江西苏区也发展到十几个县。队伍越大用钱越多,一日三餐,置办军衣,还要购置武器装备……这样,要养活红军和苏区政府,单靠打土豪是不行了。一定要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1930年5月,毛泽东从闽西回到寻乌。希望通过要深入的调查研究,为维持、发展红军和苏区找到稳定的财政收入。寻乌地处江西、广东和福建的交界,是赣南商业发达的地方。县委书记古柏是毛泽东的好友,又了解当地情况。不久,毛泽东就找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开发与经营钨矿。毛泽东了解到,1907年德国传教士在江西大余县西华山发现钨矿。以后又在崇义、全南、安远县境内发现大型钨矿,从此揭开了中国钨矿开采的历史。当年赣南钨砂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德国开始复苏,军事工业急需大量钨砂,于是在广州等地开办公司,赣南钨矿产业初具规模。得知这个情况,毛泽东于1932年初派他的弟弟,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到赣南调查。毛泽民先来到大余县铁山垅矿区,走访会挖钨矿的工人,进行调查研究,动员了500多工人,成立公营铁山垅钨矿。这是苏区第一个公营钨矿。接着,毛泽民又来到盘古山调查,调查之后,毛泽民从苏区银行投资,开办了“中华钨砂公司”,亲自兼任总经理。公司成立后,苏区政府统一组织生产和收购钨砂,钨砂的销路有了保证,政府收购价格实惠,矿工多产砂,多挣钱,生产积极性自然提高。1933年,中华钨矿公司所属公营钨矿开采、合作社收购的钨砂,总量比1932年增加了将近4倍,仅铁山垅和盘古山二矿的产量,就由1932年的648吨上升到1753吨。至1934年10月,中华钨矿公司共开采、收购钨砂4193吨,公营钨矿职工发展到5000余人。为了解决运输问题,苏区政府通过苦力运输工会组织了100多人的运输队,负责运输钨砂和矿山的生产生活物资。赣县江口外贸分局有20条木船往返于白鹅墟、三门滩和江口之间,运送出口钨砂到广东交易。钨矿的开发,为红军和苏区政府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障。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江西大余县西华山铁山垅钨矿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养活数十万红军,维持苏区政府的运作,对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题外话:
由于矿藏丰富,西华山钨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接受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之一。1981年11月,第一次全国钨业科技大会在大余县西华山钨矿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到会讲话,并题词“振兴钨业”。现在的西华山钨矿隶属江钨集团的江西西华山钨业有限公司,仍坚持继续生产,产品备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西华山钨矿一个多世纪的开采历史,留下了体系完整、类型丰富的矿业遗迹。这些矿业遗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极具地方特色的矿业遗迹、遗址景观、钨矿历史景观和人文自然景观,构成了西华山钨矿特有的宝贵财富。2017年12月,百年钨矿建成全国首批“工业遗址、国家级矿山公园”。以钨矿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工业旅游,成为大余县旅游的新地标。
(上图、下图)钨矿开采工作面
(图)选矿车间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