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说岭南(76)广 东 水 产 馆
广州:何锦雄
广东水产馆位于广州文化公园内,始建于1951年6月,当时属临时建筑,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展馆之一,后一直保留至今。该馆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其中三个水池面积共428平方米,12个水族箱,展示广东沿海渔民捕获的活体飞鱼、电鳐、海马、虎鲨等远海、近海鱼类,还有被视为镇馆之宝的庞大“鲸鱼骨架”标本。
当年,广东水产馆,又称文化公园水产馆(以下简称:水产馆),是国内最早的水产(渔业)领域的展览馆,为促进水产行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建的第一家水产馆,现已建成为广东水产资源常设展馆。
一、广州市“头号”历史建筑
据资料显示;水产馆是1951年10月举行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十座展馆中的一座,由留学德国归来在中山大学建筑系任教的建筑学家夏昌世先生设计完成。水产馆的建筑设计是岭南庭园和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利用涟漪般同心放射的平面组合,营造了数倍于用地周长的观展流线,最大程度地结合了对水产展品展示方式的考虑,创造出光影斑驳的“水下世界”和宛如登临轮船、远洋出航一般的漫步体验。
当年,水产馆以朴素无华的水泥、石灰为本色,没有使用昂贵的建筑材料及多余装饰,它注重实用功能,尽量节省投资,是那艰苦创业时期特有的建筑物,2014年被评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编号为GZ-01-0001,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的“头号”历史建筑。
二、17米长的镇馆之宝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的渔民们都乐意把自己所捕获的海中“猎物”与大家一同分享。他们经常把一些有价值的鱼类送给政府,存放在水产馆内,供更多的人参观,让专家进行研究。
1953年3月,徐闻县外罗港渔民驾驶5对风帆拖网船,在外罗航道三行海区捕捉到一条大灰鲸,重约30吨,长17米,宽4米,高2.1米。渔民懂得这个庞然大物的科学价值,处理鱼肉后,把骨头留下,请专家制成骨骼标本,后送到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展览。半个世纪,参观者无数,该鲸鱼骨骼标本至今还在水产馆展览,现成为“镇馆之宝”,是迄今为止广东地区发现最大的鲸鱼。同时,还有各种奇怪、罕见的远海和近海鱼类在此长期展出。
三、居高不下的人气
在水产馆的辉煌时期,几乎每一位来广州视察、参观文化公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到水产馆内驻足,留下赞不绝口的声音。其中,就有毛泽东、朱德、陈毅、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曾三次到文化公园视察,并参观了水产馆。还接待过金日成、尼克松、胡志明等外国领导人。
除此之外,水产馆也深受广大学生们的青睐。改革开放前,广州不少中小学校都安排学生到水产馆进行参观活动,还有不少相关的大专院校,为配合生物课程,带领学生到此进行直观教学。
2008年2月3日,水产馆完成升级改造重开,一座以海洋科普为核心、先进VR技术为载体的“鹦鹉螺奇幻之旅”海洋科普主题VR乐园,正式跟市民见面。因水产馆拥有大数量,高质量的海洋渔业实物、标本及图片,特别是镇馆之宝的大灰鲸骨骼与巨型鲸胎的陈列,故水产馆作为展示广东海洋渔业宣传的橱窗和科普教育基地,也成为老广州人的时代记忆。
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海洋科普教育工作,增强海洋国土和海洋保护意识,培养新一代爱海洋、学海洋、用海洋的优秀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同时场馆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风格,深受广大市民朋友的喜爱,纷纷来拍照留念。
在我的藏册里,收得文化公园水产馆门票共有5枚,分别使用“广东水产馆”、“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及“大灰鲸之旅”科普展名称来名命的门票。其中有2枚是八十年代的早期,两枚是千禧年后使用票,一枚2019年的儿童科普体验券。现上传给大家分享!
(图一)水产馆最初的外形,犹如一条启航的轮船,网络上老照片。
(图二)2008年水产馆完成升级改造后的门前外观
(图三)现馆内展览毛主席到水产馆参观的历史照片
(图四)镇馆之宝“大灰鲸鱼骨架”标本的照片
(图五)远海鱼类标本区,最下面是大型“姥鲨”标本的照片。
(图六)早期门票之一
(图七)早期门票之二
(图八)在千禧年后使用的4元半票
(图九)在千禧年后使用的8元全票
(图十)2019年的儿童免费体验券。
参考资料
1、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介绍
2、广州最古老的水产馆
3、看广东史上最大鲸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