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票证
林仕荣
粮票是由国家政府或粮食主管部门印制发行,用以获取粮食的凭证。目前我们收藏界对粮票所涉及到的范围,大多数理解为仅仅是狭义上的“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国家为了解决在物质缺乏,经济发展落后的前提下,保证人人有饭吃,而实行“按人定量,凭证供应”、“统购统销”计划经济政策时期所印制的各种粮食票证。这些票证也成为当时使用频率最高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被称为“第二货币”的特定历史产物,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方寸粮票,悠悠岁月”,实际广义上指的“粮票”还远远不只上述这些。中国最早的“粮票”凭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用竹子做成的一种形如令箭的竹签,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潼川府发行的“收粮票”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出现“粮票”二字的票证。以后,在中国各个重要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不少各类粮食票证,笔者就收藏有不少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救济粮票、临时借米票、食米配购证、公粮票、军粮公债、粮食库券、领换凭证、临时收据、借谷证、临时借谷证、借谷票、调粮证、提粮证、公草证、麦粮票、粗粮票、米票、大米票、小米票、兑米票、复员米票、饲料票、马料票、马草票、柴草票、公草证、军政粮票、旅途粮票、预借公粮证、粮秣票、秋粮饭票、差旅饭票、秋粮餐票、大灶餐票、中灶餐票、大米餐票等等几十个品种。
俗语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等,这些粮食票证分别在中国红军时期的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不同时期,为民族独立解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抗灾救济、稳定人民生活都作出过历史的伟大贡献。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枚1913年安徽省水灾救济粮票,这是我收藏3万多粮食票证的“之最票证”专题集中时间最早的一枚“救济”粮票。
该票票面大小为8.4×6.8cm,大小比例适中,图案设计上虽然没有华丽的彩色,但能充分说明其票证内容,票面以黑色繁体字为主体,字体、字号大小撘配得体大方、美观整洁,票面的名称、时间、日期、数量、编号等一目了然,还加盖上一枚蓝色“安徽省粮食局图章”戳印,此票虽然经历了109年的岁月痕迹,图案仍然清淅可见。综上所述,该票经藏家们鉴定,确认为真品无疑,且因经109年的历史及人为损耗,现已成为“一票难求”珍稀的票证品种了。
今天,通过对这些历史票证的展示、分享、交流,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不忘历史,更加珍惜现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共同努力,共圆中国梦,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