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菊 酒 延 年
秦皇岛 刘振林
我国的菊文化源远流长,《礼记∙月令》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蘜(菊)有黄华”,将菊花开放作为秋季第三个月的月令特征,从而建立起菊花与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菊花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千百年来,金秋赏菊成为我国的文化传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除了在常规的园林绿化中大量用到菊花,每年秋季许多地方还举办菊展、菊会、菊文化节等菊花盛会,让络绎不绝的游人在休闲中收获秋天带来的喜悦。而对于我来说,在这个季节除了赏菊,还有另外一重喜悦,那就是在浓厚的赏菊氛围中欣赏我的菊花专题门券。
菊花专题门券题材广泛,囊括菊花种类、栽培形式、历史文物、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相关人物等等,像是一座琳琅满目的菊花专类花园,其中有不少“花朵”都值得细品慢赏。今天来到这座花园中,有一支“花”格外吸引了我的关注。
这是一枚“齐白石旧居纪念馆”门券,门券背面(图2)为纪念馆简介,正面(图1)右侧为竖排的纪念馆馆名,左侧为白石老人的一幅《延年酒》条幅。资料显示,此画原大小为137.5cm×34cm,无年款,纸本设色。画面构图为数枝菊花附于酒坛之上。款识“延年酒”三字为篆书;左边行书款识为“有友人求余作画菊酒寿人。九十岁画后犹有余兴画此。齐璜。”钤印:白石翁(白文)。参照原画比较,门券上的画幅舍掉了款识下面的一块空白,且舍掉了右下角的一枚闲章,印文为:老夫也在皮毛类(白文)。
菊酒是白石老人晚年常画的题材,也是他艺术上最为成熟的标志之处。这幅画上画的是他最爱画的重瓣红菊,花头如球,花瓣如舌,每个花瓣以洋红双勾,再以淡红罩染,整个花朵浑然一体,但也浓淡有致,层次分明;菊花茎叶则以墨重勾淡染,但笔法纵逸,与花的画法大不相同,花叶对比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这就是白石老人在花鸟画技法上开创的“红花墨叶”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在他的菊花作品中尤显突出。
除了表现技法,白石老人的菊酒题材在画菊作品的立意上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作为“四君子”之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下,菊花的自然属性得以升华,被赋予高洁、坚贞、不畏强暴的优秀品格,文人士大夫经常藉以自喻,特别是在不得意之时,常藉以表达他们孤傲不羁的心态,在我国的文人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白石老人早年画菊学的是八大山人、徐渭等名家,追求的也是传统文人对菊花寄予的人格化的洁身自好和隐逸的内涵,因而特色并不是很突出。为了获得突破,白石老人在晚年仍然坚定地走出了“变法”之路。除了在技法上探索出“红花墨叶”的风格,对菊画的表现主题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深入理解传统菊文化的基础上,发掘出菊花象征长寿的文化意蕴,并确立为自己时常表达的菊画主旨。菊花象征长寿的意蕴是源自其具有药用价值的自然属性。对于菊花的药用价值,我国很早就有认知,大约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药物学专著,其中就记载了菊花的药用价值,书中说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晋代葛洪著的《西京杂记》一书还有关于西汉宫中饮“菊花酒”的记载,书中记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通“花”)酒,令人长寿。”书中还记述了菊花酒的酿制方法:“菊华舒时,并採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说明唐代重阳节饮菊花酒、赏菊花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菊花药用可令人延年益寿和重阳节民间饮菊花酒的习俗丰富了菊花的民俗意义,也成为白石老人“菊酒延年”画题的文化根基,不但突破了传统菊画的审美趣味,让孤高冷逸的文人画有了质朴、平和及世俗意趣的面貌,使其更加符合广大民众的审美要求,因而,白石老人在晚年创作了大量这一题材的作品。
以上所述白石老人在菊花题材创作上的创新和发展,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示,那就是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要素并融汇时代气象也应成为我国菊文化发展之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