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四十一)
在《长春门券》第43期的第一版,一如既往地刊登了长春的景点介绍,是长春农安县的辽塔。农安这个地方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去一次也不是很容易。我们这些人不知去过多少次,差不多都为了看塔。对于我们这些集券人来说,每次都感到有些失落,因为只能看看而已,一点纪念性的东西都得不到。前几年有个人说大话,说他有辽塔的门券,而且形容是白色的,刘主编让他拿来看看,并且加了微信,不用看实物,传上来看看也行。几年过去了,音信全无。其实刘主编一开始就不信,因为这座塔很早以前他就看过,当时没有现在的塔园,塔的四周用墙围着,墙和塔的距离也就十几米远,夸张点说姚明站在墙外都能摸到塔身。塔是实心塔,站在塔下一览无余,买票进去干什么。不久前刘主编邮购门券,看到卖家有辽塔的简介出售,而且不是一张,他买了两张,用它来安抚这么多年焦虑的心情。
在第一版上,见到一位叫马秀英的作者,见此人很陌生,而且是烟标和门券双料收藏,我很感兴趣,让刘主编讲给我听。可能这个人给刘主编的印象很深刻,他不加思索地说,此人当时是位年轻又漂亮的女孩,谁也想不到收藏的热情特别高,自己找上门来认师傅,而且参加了在哈尔滨举办的烟标门券研讨会,并写了一篇体会文章。本来是位希望之星,今后的前途无量。遗憾的是此人婚后就杳无音讯了。
发展会员是刘主编的妙招,不管是在烟标协会,还是在门券协会,他都搞过发展会员大行动,他认为会员是基础,没有人气的群体说出花来也是白扯。有了充足的会员,才会出现优秀的作者,有了丰富的内容才能吸引来读者,读者多了才能解决经费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的。看似简单,其实不是谁都能做到,组织者必须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不然没人帮你出力气,更谈不上大家向你靠拢。
可能有的人见这期的目录多了些,因主编的心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券友来稿是不隔月的。投完稿的心情他知道,天天盼着自己的作品见报。当时是月报,加上来往信件的时间,最快也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投稿到自己见到报样的过程,如果拖延太久,影响别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