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孤塔 艺术精品
张厚培
六朝古都南京,有一座山被乾隆皇帝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这就是风景迷人的栖霞山。栖霞山中有一座中国四大名刹之一的栖霞寺,栖霞寺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话说栖霞寺有一座舍利塔,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相传隋文帝曾遇神尼,得舍利数百颗。登基后有意重兴佛法,乃两次下诏,要天下八十三州各选一有山水之寺或清静寺院建舍利塔。并派高僧等分道将舍利子送往各地置于塔。特诏令首先送往蒋州(隋时南京为蒋州)栖霞寺,舍利塔由此而建,为五层方形木塔。
唐武宗偏好道术而排斥佛教,这一年,唐武宗过生日,皇宫内宴请僧道大德,并让僧道之间谈经对论。结果是因为唐武宗的个人偏好,道士们得了全部的赏赐,僧侣们却一无所获,而这引起了僧侣们的强烈不满。当时,一位叫宝月的天竺僧人竟然擅入皇宫,直接找到唐武宗,掏出表书,指责唐武宗对佛教不够重视,嚷嚷要回归天竺。唐武宗没客气,把狂妄骄横的宝月给直接打出皇宫去了。842年也就是会昌二年,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开始着手打击佛教。唐武宗颁布敕书,发起的大规模拆毁佛寺和强迫僧尼还俗的毁佛运动,包括遣发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勒令犯戒者还俗,不许供奉佛骨、佛牙及佛像等物,拆除寺院、佛堂等。至845年达到高潮,846年唐武宗去世后终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会昌法难”。(“会昌法难”的爆发主要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问题。)会昌毁佛中大量寺庙被拆毁,僧尼被强迫被还俗,外国僧被遣返。 栖霞寺木塔就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
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年)重建。南唐国前后共38年,历经三主,均极力推崇佛教。期间以首都金陵为中心,在境内大规模营造寺塔,新建、重修的寺庙不下百所。南唐杰出文化名人高越和林仁肇主持重修栖霞寺时兴工重建的舍利塔,成为今日仿木结构的石塔。
栖霞寺舍利塔体量不大,各檐都由整块汉白玉石材雕刻而成,挑檐较深,檐下只刻出凸圆线脚,不雕斗拱,柱枋雕刻也简单有节,整体权衡包括敦实的塔刹都很得体,虽大体仍模仿木结构建筑的造型,但并未失掉石材的本性和小塔应具的一种婀娜风度。
栖霞寺舍利塔为覆钵式,外形类似密檐形式,八角五层,通高约18米,造型稳重匀称,通体为石质,雕刻极为丰富细腻:从底部的基座、栏杆到中间的须弥座、塔身以至上部的腰檐、塔刹,全都布满精美的雕刻,无一处留有空白。石塔以宽大的台基作为底座,正面有彻出四级台阶,四周有石栏杆围绕。上面是两层基坛,上层雕刻八角浅装饰花纹,下层雕刻海水、莲花、龙、凤、鱼、蹩、龙龟等图案。在上三层是须弥座,束腰八面分别雕刻象征释迦摩尼佛像一生的托胎、诞生、出游、逾城、降魔、成道、说法、入灭的八相成道图。上下层雕刻石榴花、凤凰、石狮子等,前后角柱上雕刻金刚力士,左右雕刻飞龙。须弥座上石莲花座,雕刻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浮雕、以及四大天王浮雕。以上每层塔身短小,没面雕刻小佛龛和佛像,檐下还雕刻飞天、供养天人等像,最上面是莲花状塔刹。塔身四周共有六十四幅石刻菩萨,表示了万佛的含义,据说双手合十,按顺时针方向绕塔三圈 可以消灾弭祸,保一年平安。
可惜由于战火,绝大部分南唐佛教遗物均已飞灰湮灭,而 难得的是,这座经历了千年沧桑的“南唐孤塔”塔石面布满了浮雕,集合了当时最高水平的建筑和雕塑艺术,艺术价值很高,称其为南唐佛教的艺术精品,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