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门票(入场券)网展说说
对新中国太原文化设施的记忆
罗斌林
山西省第十二届门票收藏(网络)展览,在“门券收藏研究网”站,各位领导及编辑的精心安排和大力支持下,山西券友精心制作的展品于2022年9月17日起陆续展出。展品中很多都是多年辛勤积累的经典门券,彰显出强烈的时代印记。展品中山西券协副会长白纪元先生的系列展品,《太原文化阵地》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太原文化阵地》展品共分四个专辑,分别是:老影剧院、文化宫、老礼堂及俱乐部。这四百多张门票(入场券)基本全覆盖了五十至六、七、八十年代太原市的所有公共文化场所。其票据的收集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和白先生同时代的人,对这些老剧场、影院有着共同的怀念之情。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建筑物已经大部分拆除或挪作它用,但是它伴随着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记忆却是永远的。
(白纪元先生展品贴片节选)
自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获得了新生。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促使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据资料记载,太原市政府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随即很快建成太原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人民电影院、宽银幕电影院、解放电影院、红星电影院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看电影”的愿望,在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太原市政府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在人口密集企业多的地方先后又建起了山西剧院、长风剧场、红旗剧场、邮电电影院、七一电影院、东安电影院、火炬电影院、湖滨会堂、新建路礼堂、太铁俱乐部、星火俱乐部、西山俱乐部、机车俱乐部、矿机俱乐部、太钢俱乐部、建筑工人俱乐部、南宫剧场、北宫剧场、西宫剧场等一大批当年硬件设施比较先进的大众文化娱乐场所。至于各厂矿企业自建的礼堂和俱乐部更是不在少数。大大满足了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由于众多影剧院、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在全市南城、北城,河西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在影剧场的大喇叭播送的“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嘹亮歌声中,手持刚买的电影票,满面春风地进入气势恢宏、宽敞舒适的电影院,看着一场场以革命战争或以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的故事片。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难忘的战斗、三进山城、上甘岭、奇袭、沙漠追匪记、智取华山、鸡毛信、小兵张嘎、打击侵略者、野火春风斗古城、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李双双、夺印、烽火列车、天山的红花、槐树庄……一部部新老交替的影片,如迎春怒放的鲜花,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成了当时许多观众有生以来“品味”到的最高文化盛宴。同时也很好地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当年,那一部部讴歌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红色影片,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是,影片中的题材、故事、情节,有的精彩的话语,却深深选印在“老太原”们的心坎。就拿“精彩”话语来说,迄今被传为佳话。如:《南征北战》中的“又喝到家乡的水了”、“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地道战》中的“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地雷战》中的“这是给鬼子准备的铁西瓜”;《平原游击队》中的“慌什么,一个李向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奇袭》中的“桥下有人!”;《渡江侦察记》中的“香烟、洋火、桂花糖!”等等,这一句句通俗易懂,更幽默风趣的话语,至今让人说起来,忍俊不禁,常常引用。难怪“老太原”们一谈到当时观影的情景时,至今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如数家珍。
那个时期时的老电影院售票处常常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场场座无虚席。剧场里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一丝不苟,有的观众来迟了,里面漆黑一片,工作人员热情的予以接待,打开手电筒引导他对号入座,发现有抽烟者、吃零食者工作人员马上制止,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令人十分钦佩。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使这个“庞大”的公共场所秩序井然。
这些老影院承载着一代代太原人的记忆,至今并未被历史所遗忘。
谢谢白纪元先生的展品给我们带来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
(20世纪60年代太原人民电影院老照片)
(20世纪60年代电影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