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门票游历烟台山
罗斌林
烟台山,海拔42.5米,位于山东烟台市市区北端,三面环海、环境优美、景色迷人。烟台山有着600多年的沧桑历史,是烟台这座古老的城市历史重要发祥地和象征。
美丽的烟台山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山下至今还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兵饮马的营房里、马房里、马厂街等遗迹。
烽火台
1861年,根据中英、中法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城市之一,山东省最早的通商口岸。1862年烟台开埠后,英、美、法、德、日等16个国家相继在烟台山上和山麓建造领事馆、教堂和邮局,逐渐形成一个外国人“居留区”。 因而形成亚洲现存最大的近代领事馆建筑群。
20世纪初,代表民族工商业的建筑相继建立,如中国银行烟台支行、交通银行烟台支行、烟台邮政局等。至20世纪30年代,烟台山及其周围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近代建筑群体。
近代建筑群
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时代气息浓郁,保存完好。有亚洲现存最早的英国在其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有古典式、中西合璧式、英国早期公寓式等建筑,堪称近代建筑的宝库。
1905年7月,英国人在烽火台原址建起一座灯塔,一直使用了80余年。1986年,烟台海上安全监督局在原灯塔西侧,新建起了一座古堡式灯塔,塔高49.25米,通体乳白。新建的烟台山灯塔,已被定为烟台市市标。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汇集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缩影和见证,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山上山下,那一幢幢外国领事馆、官邸、建筑群,记录了烟台作为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的特殊历史;记录了烟台至胶东广大人民忠烈保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和振兴华夏的志向。山上还矗立着解放后修建的烈士纪念碑,上镌1945年8月解放烟台战役中为国捐躯的89名革命烈士的英名。
此外,烟台山还是一个置山临海风光旖旎的旅游佳地,早在康熙年间,烟台山就被誉为“福山八景之首”。在山上,有以“龙王庙”、“忠烈祠”、“狼烟台”为代表的民俗建筑群,又有“燕台石”、“造化奇观”、“盟情崖”、“太白石”、“母子龟”等神奇自然景点。有高人、墨客的题诗,刻石勒碑,还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1982年6月,烟台山东北角礁石盘上新建惹浪亭。该亭临海而立,渐次跃于海面,于远处观看,恰似飞峙于万顷波涛之上,立身于千层浪涌之中,大有招波惹浪之态。在此观海听涛,别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