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踏平了山路唱山歌,撒开了鱼网唱渔歌……唱不尽今朝好心情,好歌越唱,哎,大路越宽阔。”1999年郑南、徐沛东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创作的主题曲《大地飞歌》一炮而红,很快就唱遍了大江南北,蜚声中外。就此《大地飞歌》成为南宁城市音乐名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也成为南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壮乡人民好唱歌,男女老少欢聚乡野间,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叙事……谓之“歌圩”。对歌是歌圩的主要形式,即编即唱,内容包罗万象,你方唱罢,我来和,智慧、勇气大比拼,歌来歌往难分输赢,一天一夜唱不尽。唱赢了小伙或收获爱情,唱输了村里可能赔了耕牛。在这一唱一和间,山歌传承了千年,壮乡人对歌的热爱已深深渗透到了血液中、骨髓里,八桂大地无处没有歌,无人不会歌,歌声汇聚成了海洋。
解放后经文艺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相继登上舞台和荧幕,以“歌仙”刘三姐为代表的广西民歌走出了大山,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广西山歌随之深入人心。山歌好比春江水,“嘿嘹嘹咯”的旋律萦绕耳边。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广西民歌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地、各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和发展,1984年,广西开始筹备第一届“壮族三月三”歌节,南宁作为首届举办地。此后,陆续在桂林、柳州等地举办。乘着新一轮开放的东风,1993年,升级为“广西国际民歌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总的印象是不温不火。新世纪到来之际,“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9~12月固定在南宁举办,定位为一个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
1999年11月12日,臧天朔、斯琴格日乐和六百名壮乡“刘三姐”以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拉开了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大幕,从那时起国内外新老民歌在南宁开始了年度聚会。传承而不守旧,《藤缠树》《赶圩归来阿哩哩》《小河淌水》等老歌进行重新编曲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以民歌新唱的方式使老歌重新释放活力,让人耳目一新。新创作的《梦壮乡》《山歌牵出月亮来》,以及龙州天琴、侗族大歌、马山三声部民歌等原生态民歌民乐也都如此悠扬动听、惊艳世界。
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在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中国与东盟等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星星索》《海鸥》《沙拉沙拉》《喀秋莎》等外国民歌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俄罗斯红军歌舞团、摩尔多瓦笛子歌舞团等外国艺术家的表演亦精彩连连。2006年“大地飞歌”更是走出了国门,来到了奥地利萨尔茨堡,带领欧洲观众踏上了欣赏壮乡风土人情的奇幻之旅。弦有长短,音异情同,民歌编织了连接中国与世界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通过民歌节进行广泛而友好的交流,既增进了民族间的感情和友谊,又增进了艺术和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
除了开幕式晚会和专场演出,群众文化活动“绿城歌台”是民歌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算是对传统乡野歌圩的传承与重构。南宁各区县设置数量不等的歌台,每个歌台各具特色。歌台节目内容丰富多彩,专业演员、民间业余演员皆可参与其中,既有特色浓郁的本土节目,也有充满异域风情的表演,吸引众多市民群众徜徉在歌的世界、舞的海洋里,充分感受民歌艺术的魅力。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象征着广西人民的“对外推广形象使者”,将“刘三姐故乡”的绣球抛向全国、全世界,使壮乡的铜鼓响彻全国、全世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演出视频、音频节目和音像制品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不仅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荣获“2012中国节庆榜·最受大众关注民族(民俗)文化节庆”奖,还赢得IFEA(国际节庆协会)最高奖综合类铜奖、IFEA最佳杂项多媒体银奖、IFEA最佳全程电视节目银奖。南宁,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