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说东北景点的沿革(100)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始建于1906年,主楼是一座欧洲巴洛克式建筑,为原俄罗斯商场旧址,为国家一级保护建筑。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博物馆成为全国首批集历史文物、自然标本、艺术品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公益性博物馆,承担着黑龙江省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标本的保护、发掘、征集、采集以及研究、陈列等工作。
早在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开通,一批俄罗斯学者来到哈尔滨,并倡议建立博物馆。经过中国地方当局批准,首先成立了以中国地方官员为主的东省文物研究会,由东省铁路督办、博士王景春担任会长,将原莫斯科商场(现省博物馆主楼)改作研究会的陈列所,1923年6月12日,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所在此成立并对外开放。
此后黑龙江省博物馆几经更名:1929年改称东省特别区研究会(陈列所);1931年改称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所;1932年改称伪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1936年改称伪滨江省立文物研究所;1937年改称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博物馆);1945年改称哈尔滨地志博物馆;1946年日本投降,俄国人接管,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常设运输经济陈列馆;1950年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所;1951年中国开始接管,改称松江省科学博物馆;1953年改称松江省博物馆;1954年随着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松江省博物馆与黑龙江省博物馆筹备处合并,始称黑龙江省博物馆。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该馆书写馆名。
1978年办公楼建成,建筑面积1168平方米,共分上下五层,为全馆主要办公区,文物照相室、文物修复室、剥制室、裱糊室、文物修复室、资料室等均设在办公楼内。
1983年藏品库房建成,建筑面积2949平方米,分上下五层,收藏着该馆所有馆藏文物标本和大量中、外文资料。
2006年9月30日,省委第104次常委会议决定“省市共建一座高质量、一流水平的博物馆”。同年10月份开始,由省文化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哈尔滨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进行了省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工作。哈尔滨市规划局、松北区政府、省国资委等单位对哈尔滨市各区和江北10余处可供开发的地点进行了考察、比较和协调,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出《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馆址选择报告》。根据报告的意向,经过省内知名、资深的文博、建筑、地质、规划、环保、国土资源等专家的论证,并认真听取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征询意见后,最终将新馆址确定为哈尔滨市太阳岛月亮湾(省科技馆北侧)地区警备路与哈黑公路交汇处西北向,总占地面积为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位于松北区月亮湾的新馆正在建设中。
2015年下半年,成立了黑龙江省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心。
2022年5月16日起,黑龙江省博物馆因馆舍修缮保护,暂停对外开放,此次修缮工期为8个月。是2006年省博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对文物建筑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保护。
黑龙江省博物馆群力分馆暨哈尔滨市松花江文明展览馆,是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合作推出的旨在展现金源文化与松花江流域文明的大型现代综合展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群力分馆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东区,是金河主题公园的景区组成部分之一,展馆建筑风格以大型的覆土式建筑为主体,展馆陈列面积270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