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上的西夏国遗痕
罗斌林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西夏鼎盛时期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对外关系上,表面对辽宋称臣,实则对内独立称帝。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胁。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发生内乱。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间(1124年—1193年)发生天灾与西夏大臣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出现盛世。之后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
西夏,是一个神秘的、长期被人忽视的王朝,它与宋辽(金)共同开创了中国第二个三国时代,如果没有西夏,很可能不会有今天的银川,也不会有今天的“宁夏”之名。它立国近200年,在海拔2000余米的贺兰山下留下了9座塔型巨冢。在绵延千里的阿拉善荒漠中留下了一座快要被流沙吞噬的黑水城遗址。还在著名的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等地留下了百余处精美洞窟。青铜峡牛首山一百零八座宝塔,依然犹如在岩体上生长而成。在宁夏、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还有100余处城池遗址留存至今。它的所有遗产都饱经摧残——无数次风雨、无数次兵燹、无数次盗掘,能保存至今实属万幸。诚然,中国正史之中没有《西夏史》,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没有党项族,然而作为真实存在过的民族政权,西夏的后裔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兴衰命运。
综上所述,其实引起我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就是从收藏门券开始的。只是反映这段历史题材的门票十分有限,尽管如此,我也很想以现有的藏品为载体,把这段历史的遗痕介绍给大家。
一.西夏陵(这处遗址门票种类较多,此处遴选几张)
西夏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王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二.黑城遗址
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偏东方向约22公里(东经101.147,北纬41.7647)处,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该城建于公元九世纪的西夏政权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攻破黑城后遭废弃。
黑城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东西434米,南北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履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
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残高约9米。城西北角建有5座覆体式喇嘛塔,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筑依稀可辨,四周古河道和农田的残貌仍保持其轮廓。
三.西夏西平府遗址(今宁夏灵武)
公元1002年,夏太祖李继迁集结重兵攻陷宋朝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杀灵州知州裴济,彻底打开了北宋的西北大门。李继迁以其祖先世爵西平王,而他本人又受辽册封为西平王,便改灵州名为西平府。西平府为西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公元1002年李继迁打下灵州至1020年李德明(李继迁儿子)迁都兴州,西平府做为西夏政权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长达18年之久。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立国,迁都兴庆府(今银川市),灵州设置翔庆军司。
四.省嵬城西夏遗址
省嵬城遗址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境内,现存城址略呈方形,城墙为黄土夯实,残墙高2~4米、基宽13米。北墙长588米、南墙长587米、东墙长593米、西墙长590米。省嵬城是公元1024年修建的。根据《西夏书事》载:“公元1227年(宋理宗宝庆三年)6月…大地震,宫室多坏,王城夜哭……”这次将近一个月的地震应该说对省嵬城是毁灭性的破坏。省嵬城的历史是沧桑的,但也是灿烂的。它涵盖着一代枭雄李元昊的宏图伟业,但也留给人们一段王权兴哀更替的史鉴。
五.滚钟口西夏遗址
滚钟口,在银川市西北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古为贺兰山胜境之一。滚钟口,俗称“小口子”,此山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钟。在景区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人称“钟铃山”,“滚钟口”由此得名。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 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现是宁夏最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
六.一百零八塔
一百零八塔位于宁夏吴忠青铜峡市,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总面积6980平方米。塔群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分十二阶梯式平台,由下而上逐层增高,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5、7、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总计一百零八座,因塔数而得名。是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阵,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神秘的西夏历史和深远的佛教文化闻名遐迩。
七.承天寺塔
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兴庆区进宁南街的承天寺内,是一座平面为正八边形的11级楼阁式砖塔。这座塔是我国唯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西夏古塔,也是宁夏现存古塔中最高的“塔王”(64.5米)。1050年,西夏皇太后没藏氏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顶骨舍利埋在承天寺塔下。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
八.拜寺口双塔
拜寺口双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拜寺口内,是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佛塔,已有近1000年历史,是一对砖砌佛塔。东侧的塔称为东塔是一座正八角形建筑,高13层,每层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种兽头的浮雕;西侧的塔称为西塔,西塔也是13层高,较东塔粗壮外形呈抛物线状,曾发现梵文、西夏文题记和元代银币等。两座佛塔都属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其具体的建造时间在史籍资料中已经无从考证。但根据双塔周围散落的大量与西夏王陵相似风格的建筑构件残片来看,拜寺口双塔是西夏皇帝元昊贺兰山避暑行宫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西夏“鎏金铜牛”
“鎏金铜牛”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现存最大的西夏时期的金属铸造工艺品。1977年出土于西夏王陵177号陪葬墓中,身长1.2米,重188公斤,牛身横卧,两眼圆睁,头顶两角,角度优美,体态健壮,连中间脊背也隐约可见。这只铜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铸造工艺上也表现出当时西夏青铜制造的高超水平。
十.西夏琉璃鸱吻
西夏琉璃鸱吻是西夏时期文物,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琉璃鸱吻高152厘米 宽92厘米 厚32厘米,鸱吻是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正面相对而立。龙头鱼尾,下部龙头方筒形,下端开口,龙口封住,撩牙外露,形象威猛,眉似绳索,眉稍微卷上翘,眼球突出,眼瞳呈圆孔,斜上方有两只突出小耳,颈鬃直立,上领顶突出一桥纽形兽鼻,其后两侧各有一圆孔,孔内插双角。尾出两鳍,翻卷上翘。器内中空,器体厚重,器背施鱼鳍纹,尾部施鳞纹。为正脊饰物。因其形体硕大,可推测它所在宫殿的宏大。现收藏于宁夏博物馆。
十一.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是西夏时期文物,出土于1974年宁复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长68厘米 宽65厘米 高62厘米,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圆雕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鼻梁短粗,撩牙外露,下额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托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行刊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石雕工匠很可能是汉族人,因此弥足珍贵。现收藏于宁夏博物馆。
十二.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立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该碑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官制、民族关系、国名、帝后尊号、佛教盛况等均具极重要价值。现保存于甘肃武威西夏博物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