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堪珍惜
苏州 顾宗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八十年代末加入苏州门票协会后,身边不乏热心指点帮助我的藏家师友。其中,对我影响和帮助最大的,莫过于已故的王桂宝先生。
回想当年,我是初涉门票收藏,仅仅是因为爱旅游,爱屋及乌,才作此收藏,至于其中门道可谓一无所知。见到啥票都想要,只求数量,不懂质量,乱七八糟的票,眉毛胡子一把抓,堆积在纸盒中。在我的起步阶段,正是王老师及时为我指点迷津,教会我要有侧重点地收集门票。
九十年代,我们曾一起作伴参加杭州、无锡、西安等地的交流会展,在与各地集友的门票交流和购买票品时,王老师选票购票的原则是讲究品相,侧重珍稀。记得很清晰,在一次交流中,二枚阳关景点的早期油印票,吸引了他的目光,二元钱一张立马买到手,同时对我说,这可是难得见到的好票,还不买?于是,我将另一张买到手。这枚票,在以后的交流活动中,从未再露过面。
还有一回,在本世纪初的一次交流活动中,我们见到了西藏绒布寺的票。该寺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要收获这票,难度是非常高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几张票,有带付券的,二十五元一张;也有使用过、撕掉付券的,五元一张。王桂宝老师当机立断选择了全品的。而我,当时觉得二十五元贵,没听老师的建议,拿了张五元的。时至今日,我还对自己当初的选择耿耿于怀。
在选择门票上,王老师给了我实实在在的帮助,而在门票的整理收藏中,我更是受益匪浅。为了让我尽快进入角色,他主动热情地邀我上他家中,以便辅导。在他的书柜里,整整齐齐排列着数以百计的门票专题册,从中国古代史到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从名山古刹到江河湖海,从珍稀动物到花鸟鱼虫,从丝绸之路到北纬三十度,凡是你感兴趣的专题,都能在他那里找到令人过目难忘的门券集。尤其令人佩服的是,页面上的文字都是他亲笔手书。从资料的查找到文稿的拟定,消耗的该是多大的精力啊!而王老师是孜孜不倦,才成就了这一册册的百科全书式的门票集。在他的辅导下,我的门券处女作《大运河畔的名人史迹》诞生了,从券集的起名,门票的选用,文稿的拟定,直至页面的美化,王老师都为我把关,手把手教会了我,终于顺利完成,并送展全国第七届门券展。从此起步,我的券集编撰制作逐渐步入正轨。
在和王老师的交往中,我亲眼目睹和深刻体悟他以诚待友,不计得失,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所以,在众多券友的心目中,王桂宝老师无疑是一位德高望重、仁厚大度的长者,给大家留下特别深刻的好印象。
和王桂宝老师的最后一次见面,是2017年我编撰《丝路佛踪》时,到他家商借二枚门票。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在王老师那里,可是你要啥就有啥。果真如此,我要的票一下就搞定,尤为感人的是,其中的一张是王老师从自己现有的门票集上取下来交给了我,并叮嘱我不用还他。
王老师的遗赠
这怎么好意思呢,我和他说定,待展览结束就送还他。但令我伤心和不能兑现承诺的是,之后不日,王老师竟驾鹤西去,家人也未惊动门票协会。待获悉噩耗后,即向师母致哀并联系归还旧物之事,师母一定不要我还,嘱留存以作纪念。于是,遵照珍藏。而今每每见到这二枚票,睹物思人,王老师的音容笑貌就宛如眼前。遗憾的是,未能见上他最后一面。欣慰的是,在我集券生涯中,有幸能有这样一位高手引导,受益终生。留存在我记忆中的,是属于我们的、属于门票的、快乐的过往,并将伴随我继续我的集藏之路。
2011年1月15日,王桂宝老师八十大寿时,苏州门票协会为他祝寿,于是有了下面这张我俩的合影。
王桂宝先生,我敬爱的师长,我心中永远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