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了就不会忘记的广西米粉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戴 杰
行走在广西各市街头,大大小小、品类繁多的米粉店会相继进入你的眼帘。不管是广西本土的米粉,还是来自贵州、云南、湖南、越南等地的米粉,在这个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米粉江湖里都能找到它的一席容身之地。
“老板,二两,加个(卤)蛋”大多广西人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店里若是满座,搬张高凳子于街边,粉放上,小板凳一坐照样能嗦。“粉仔”“粉妹”们吃得大汗淋漓,擦擦,心满意足抓紧时间上班去。
米粉这东西就是用大米做的面条。秦始皇征伐岭南,将士主要源于北方。初来乍到,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难免水土不服,战斗力锐减。没有足够的小米、小麦,那只能以米代面。米同样舂粉成团,压榨成条,南派面条应运而生,抚慰肚肠以及心灵之苦。经历代传承和发展,米粉的烹饪制作、吃法也多种多样。广西各地米粉各具特色,各具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米粉文化。无米粉,不广西。
随着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的制作技艺也成为了非遗项目。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宁老友粉、生榨米粉,全州红油米粉,桂平罗秀米粉等众多米粉也在自治区级非遗和市县级非遗之中。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米粉香万家!桂林的米粉和山水一样早已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在欣赏秀丽的山水期间,若不到城里顺便嗦一碗桂林米粉那真是憾事。桂林米粉灵魂在于卤水,大骨汤作底,配以八角、桂皮、草果、甘草、罗汉果等各种香料和草药一同熬制,浓香醇厚。每家店配方都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鲜湿米粉按量卷成小团,放入网兜沸水汆烫入碗,淋上一勺卤水、熟油,配上切好的锅烧(脆皮)、烧肠、叉烧、卤牛肉、腊马肉等卤菜,外加一小勺酸豆角、炸黄豆、葱花,一碗卤菜粉告成。拌匀干捞吃粉,快见底时再加入骨头汤,一粉两吃别有一番风味。
这几年网络电商发展迅猛,一种以“臭”闻名的袋装米粉迅速崛起火遍全国,卖向了全世界,创造了上百亿的产值,它就是源于柳州的螺蛳粉。
地道的柳州螺蛳粉都会带着一股浓浓的奇葩的“馊臭”味,这股“臭”味来自螺蛳粉里的酸笋,它是鲜笋经发酵酸化后而成的。讨厌它的人恨之入骨、避而远之,喜欢它的人为之疯狂、欲罢不能。
螺蛳粉谓之“螺蛳粉”并非粉里带有螺蛳肉,而是底汤用江中石螺配以大骨及各种香料辣椒熬制而成,鲜香热辣、滋味独特。所用米粉以干粉为主,冷水泡软后再烫熟,软韧适中、爽口弹牙。加入酸笋、炸腐竹、木耳丝、酸豆角、黄花菜、炸花生、时蔬等食材,浇上热辣的螺蛳汤,一碗红遍大江南北的传奇米粉就此告成。
南宁老友粉与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并称广西三大米粉。话说民初南宁有一家叫“周记茶馆”的饮食店。一日,老板发现每天都光顾茶馆的一位老友有几天没来了,经打听得知他感冒了,老板便用伊面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碎肉或猪杂等煮成热面条一碗。老友吃后发了一身大汗,感冒随即好了。事后老友感激不尽,赠“老友常临(来)”牌匾给周老板,“老友面(粉)”由此得名。其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具有开胃解腻、驱风散寒、通窍醒脑的独特功效,是南宁传统美食的金字招牌。
寻味八桂大地,还有南宁八珍粉、粉虫,武鸣生榨粉,横州粉利,宾阳酸粉,玉林牛巴粉、生料粉,梧州炒河粉,贵港烧鸭粉,钦州猪脚粉,北海海鲜粉,防城卷粉,天等鸡肉粉,融安滤粉……一餐吃一种,一个星期都不重样,引得一众馋客难过米粉摊。
好嘢,口水滴滴流了。就讲到这吧,我去嗦一碗米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