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门票说说银川镇北堡的前世今生
罗斌林
一说起宁夏银川的镇北堡,很多外地人都会说:知道,那是中国电影的摇篮。并且如数家珍一般,可以说出在那里拍摄的众多享誉国内外的优秀电影的名字。很多人来宁夏,都会把那里作为打卡之地。
再问本地人,则会说:镇北堡是明朝时候的一处军事堡垒,后来还增加了一个清城,如今废弃,被改造成一个颇具西北风情特色的景点。让再往深说,很多人都说不出来了,包括景点的宣传资料上也是简单略过。其实这个镇北堡大有来头!它如今的历史可以说是广为人知,在这里先说说他的前世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王珣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巡抚宁夏。宁夏地处边远,接近鞑靼,军民杂处,汉羌混居,地方不靖,军备不强。王珣到任后,经过一番调查,定下了“先守后战,先安内而后御外”的备边方针。他先从为民兴利着手,领导军民开凿贺兰山渠,扩大屯田,引水浇灌大石滩,改沙漠为良田。又减免赋税,奖励生产,使边民得到休养生息。为进一步巩固边防于是“镇北堡于弘治十三年,巡抚都御史王珣奏委指挥郑玘筑之!”就是说,这个镇北堡是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一个叫郑玘的指挥(官职)负责修筑的。为什么巡抚都御史王珣要奏请在如今的这个位置修筑镇北堡?那是因为明朝时候,宁夏镇(如今的银川兴庆区)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履行着抵御游牧民族侵扰的重任。贺兰山和黄河是界山和界河,作为天然屏障,帮助大明戍边将士共同驻守。“北自平虏城(如今的平罗县),南抵大坝,沿山(贺兰山)空旷三百余里,虏入境视如无人之地、镇城迤西恒受其患。”镇北堡就在这条沿山路线上,而且镇北堡面对的这一段贺兰山口子众多(就是山的垭口),著名的就有苏峪口,大口子,小口子等,这些山口都方便了虏寇的出入。穿梭贺兰山犯边真是如同逛市场一般随便和方便,让明朝边军是防不胜防!
大明弘治皇帝是明朝中叶最为励精图治的贤君,他不但勤于理政,对臣下宽厚平和,生活上注意节俭,不近声色,还对戍边的武备和将士们予以重视。所以王珣的奏请一下子就批下来了。这个指挥郑玘也是手脚麻利,拨款到位后几个月就修筑起来了一座城堡。
(如今的镇北堡影视城还可以看出来当初镇北堡的规模和痕迹)
城堡修筑起来之后“置步兵二百名守哨,把总官一员,凡居人樵牧始有”。镇北堡修建起来之前,这一片地方是没人居住的,因为虏寇时常出没,谁会到这里找死。镇北堡及驻军给了这一片地方安全感。当地居民的先辈们,都是在镇北堡修筑起来后才慢慢形成村庄和小镇的。
镇北堡隶属右屯卫,本来的修筑规模是可以驻兵一千人的,只是因为“兵不足付之,无可奈何!”这二百名驻兵非常辛苦,他们除了镇北堡的日常守卫工作,还要负责方圆几十里烽火台的驻守预警任务。比如石关儿墩,宿嵬里口墩,马房墩,夏古墩,平地新立墩,高家闸墩(现存有遗址),镇北堡墩,干渠儿墩,高渠儿墩,拜寺口墩等等,几天换一班,每天风吹日晒,还要时刻提防虏寇的偷袭和冲击!镇北堡只是作为一个防御性的城堡,起到的多数是预警防范作用,但是,这已经可以大大减少了虏寇犯边偷袭的次数,面对宁夏边军的墩,堡,城纵横交错的密集防御体系,虏寇郁闷又有些无可奈何。虽然镇北堡是步兵营,但是也有马房,还挺大的,供游击边军歇脚用。镇北堡在平虏城(如今的平罗县)和大坝(村)之间,一有情况,可以和相邻的其它城堡呼应增援。
自从镇北堡修筑以来,这片地方遭受虏寇侵扰就少了。慢慢地,人口也就多了起来,成村成镇。如今的人们都只是为了看它现在的辉煌和流光。而它昔日的荣光和金戈铁马都已经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取而代之的是它的新生,镇北堡也成了宁夏境内保存和修复最为完整的明代城堡。据史料记载,在中国西北部像这样的边防戍塞从明朝到清朝大大小小修建了 500 多座,现存的还有200多座。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常见的“土围子”一词,指的就是这种西北地区独有的用夯土建筑方式修建的土城堡。
这应该感谢一个叫张贤亮的人,如果不是他,或者它依旧只是一座废弃的土城堡而已。张贤亮(1936年12月—2014年9月27日),祖籍江苏盱眙,中国当代作家、收藏家、书法家,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
1961 年,张贤亮一次赶集的偶然机会发现了这座古城堡的审美价值。别人眼里破烂不堪、一堆废墟大羊圈,张贤亮却从中感受到一股不屈不挠的、发自黄土地深处的顽强生命力。后来,他把这个古城堡写入小说《绿化树》,称之为“镇南堡”,还在景物描写中着重指出它有银幕上的审美价值。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张贤亮的举荐和撮合下,导演张军钊带着他的摄制组,在镇北堡拍摄了电影《一个和八个》,这片荒凉初涉银幕。1992 年,张贤亮以宁夏文联的名义创办了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对外称“镇北堡西部影城”。 张贤亮后来回忆说:“因为宁夏文联没有资金,我只得将自己外文译本的版税抵押给银行,再向几家文化单位和镇北堡当地的林草场集资。公司注册资金仅为 93 万元,实际到手的现金只有 78 万元,是镇北堡西部影城初始投入的全部资本。”
受资金限制,同时也是为了保持荒凉的特色,张贤亮开始时干脆不在地面上搭建任何景点,采取一种放水养鱼的策略,就这一片荒凉、两座废墟,让影视剧组来任意搭景。影视剧组搭建的场景十分简陋,但每一个场景都是艺术作品,因为凝聚了电影电视美工师的心血,是根据剧情需要,参考许多历史文字图片资料构思出来的艺术造型。”在这里拍摄的《大话西游》,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也是在这里,姜文穿着大裆裤伸手摘走“百花奖”的桂冠,巩俐坐着“我奶奶”的轿子颠进了世界电影的行列。从《牧马人》到《红高粱》,从《黄河谣》到《大话西游》,一部又一部华语经典电影作品在这里诞生。一般来说,剧组拍完了,场景也就作废了,可如果将其当作艺术造型看待就极具价值。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张贤亮要求必须保留原有造型,而其搭建的简陋材料必须更换,使其固化为永久性的景点,这样就形成了旅游基地的雏形。随着资金的充裕,影城规模也不断扩大,一座座完全使用古旧建材的仿古建筑物拔地而起,外观上完全符合典籍资料的图形记载或记录,同时内部适应并满足现代人休闲生活的需要。
一方面,张贤亮为影城注入“有形的物质遗产”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用低廉的价格大量收购明清家具、古旧建筑石材木料、门框门楣、拴马槽、战车马车、古代兵器、家庭灯具用具等,充实到古堡内相应的景点之中,使得那些原本为了剧情而设计的艺术造型真正有了魂魄。
(折叠式门票内页)
另一方面,影城还大量引入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现祖先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游乐方式。走进拍摄《牧马人》的小屋,隐约可以嗅到秸秆燃烧过的柴火味;在张艺谋《红高粱》酒作坊里还增加了传统民俗酿酒,在影城的标志建筑“百花堂”里,有几千年历史的“斗鸡”重现擂台……除单纯欣赏外,有兴趣的游客也可参与其中,亲身体验那种只能在记忆中寻找的流年往事。可以说,整个镇北堡西部影城是张贤亮的一部立体文学作品。“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