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门券展 打开新天地
山西平遥 胡保平
从1994年6月9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届常务理事会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旅游经济开发论证会”在平遥召开,确定了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并正式拉开了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序幕。以此为标志,平遥旅游业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时期。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新一轮旅游开发的热潮。期间,古城内新增景点、展馆多达三十余家。我从1995年开始,就对古城内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旅游景点产生了兴趣,并有意识地开始收集古城的门券,加之有亲戚在旅游文物系统工作,几年下来,就收齐了当时几乎所有景点的各种门券。就在我坐井观天,自鸣得意之时,一则《山西日报》的小公告,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往门券收藏之路的大门。
2002年3月底,我在《山西日报》上读到了一条信息:山西省第二届门券收藏展,将于3月29日至4月7日在太原旅游商品市场(太原古玩城)举行。这个豆腐块大小的信息,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因为几年来的单打独斗,在当地找不到同好,又不知今后如何走,正处于迷失方向的关头。所以,我和夫人商量,利用星期天休息日,去太原古玩城参观门券收藏展。
4月7日上午,我们按事先了解到的情况,坐车来到大营盘,在附近找到了古玩城,并顺利地来到门券展的展场。由于临近中午,展场内只有两位工作人员。一位是协会(黄河旅游门券收藏研制专委会)会长李洛书,一位是值班的券友郝春萍。李会长热情地接待了我,并陪我参观了展览。
展场不大,里面陈列着十一位作者的十一部作品,主要是宣传山西及全国各地的旅游名胜及红色之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任文奎制作的《世界遗产——平遥古城》专题。说实话,从数量和范围上看,肯定没有我收藏得多,但一个外地人,能收到这么多平遥景点的门券,的确让我震惊。而且我发现,贴片上的藏品,几乎都是带存根、带副券的全品券,而我还有很多是缺胳膊少腿使用过的残缺品,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全品的概念。有了比较,才让我如梦初醒,这就是专业与业余的差别。
在我参观时,正巧有一位下派挂职的平遥县委副书记也来到了展场,在李会长陪同他参观之际,郝春萍带我观看了他的《红色之旅》专题,并讲解了他的创作思路。我惊讶地发现,原来门券还可以这样玩,可以围绕主题,编成故事,宣传党的历史,起到教育人、激励人的社会作用。郝春萍还送了我一份《黄河旅游》的券刊,告我这是协会的会刊,这一期是专门介绍本次展览的特刊。在交谈中,他又告诉我,你可以订阅一份《旅游之星》券刊,那是全国门券收藏协调组织的官方刊物,从中可以了解到全国各地门券组织的各种活动,并能了解到门券交流的各种信息和渠道,并为我提供了联系方式。在我参观结束时,李会长热情地邀请我,欢迎我加入协会,今后争取多参加协会的活动,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我也激动地应允,并互留了联系电话。
虽然只用了短短不到两个小时,但我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感到是那样的新奇和兴奋,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梦境的广阔世界。
从此,我才明白,收藏门券不仅要追求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幸亏觉悟的早,回去后,增补了不少平遥景点的全品门票。更重要的是,懂得了门券收藏不单纯是自娱自乐,还要考虑编组专题参加展览,因此,需要有重点的收集。为了制作专题,还要研究有关的历史资料、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第一次参观门券收藏展,我就找到了收藏组织,令我喜出望外。后来,我积极参加了协会的这种活动,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藏识以及做人的品格。2004年,山西省收藏家协会门券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结束了山西券界长期两派分立的历史,李会长极力倡导团结和谐的办会宗旨,吕会长接力传承,形成了山西券协的优良传统,赢得了广大券友的信任和支持。
2006年4月,我的第一部门券展集《平遥古城的文化魅力》参加了“山西省第四届门券收藏展暨华北地区首届门券交流会”,在太原有幸认识了北京券协会长李俊、天津券协会长孟昭怀、河北券协会长康立群等券界精英,得到他们的现场指导。康会长结合他在全国第十四届门券展当评委的感受,指导我一定要注重挖掘专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孟老引导我要重视门券展集的艺术布局和版面修饰,就连门券衬纸的裁割细节,也要严谨对待;李俊会长则给我分析了全国门券收藏界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应该努力的奋斗目标。真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悟。
2007年我第一次参加了全国第十五届门券收藏展,我的《平遥古韵》荣获了银奖。但我更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全国各地的众多券友,其中就有后来对我帮助很大的刘向东老师和王建池老师。 2010年刘向东老师邀请我参加了“同里会商”,并成为理论部的发起人之一。在和他合作期间,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面对压力的坚韧和担当。从2006年券研网成立之初,我就开始关注和参与了网站的各种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铁粉”。由此与王站长结下了不解之缘。2016年5月,我和家人一道去保定旅游,王站长为首的券研网骨干,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我们常来常往,几乎每年都有相聚的机会。彼此的感情与日俱增,早已成为心心相印的知心朋友。在王站长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德,尤其是他的人格魅力和大爱情怀。他待人真诚,谦逊友善,以身作则,认真负责,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他不顾自己腰椎、颈椎的病痛,十七年如一日,坚持券研网的正常运转,并带动全家人出力出钱,台前幕后为全国券友默默地奉献,把券研网当做自己的事业来辛勤耕耘,表现出高尚的大爱情怀。
二十年来,我就是这样,通过积极参加各层级的门券展览交流活动,一步步扩大了视野,一次次得到了升华,一年年在门券收藏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现在,很难想象,如果当年错过了那次观展的机会,我晚年的人生又会是怎样?
2004年12月与(左起):李新生、李洛书、吕凌、作者合影
2004年4月与(左起):李俊、胡保平、孟昭怀、康立群在作者的展集前合影
2015年9月在宜宾(左起):作者、王建池、刘向东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