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遇见广西区博物馆
今生
春节将至,处处灯笼红。广西区博物馆新馆开馆已近两月,因在外地工作未能尝到“头啖汤”,今回来休假,等待多年重新遇见。
建新如故,干栏还是那干栏,馆体风格未曾改变,旧楼外壳完整保存,新扩建部分继承原有“刀片式”结构及壮锦元素暗刻浮雕,新旧和谐统一,不分彼此。然而新楼体却占用了文物苑部分土地,著名的铜鼓群雕就此成为历史,保留下来的风雨桥、鼓楼等多栋少数民族建筑及全苑环境经过升级改造,华丽转身为全年开放的庭院公园,在此坐坐,尝尝广西特色美食别有一番风味。
陈列大楼新旧大门上方依旧采用郭沫若先生书写的馆名,馆徽则更新迭代,在原有的一对铜凤灯图案基础上加入了“G”“X”“∞”等元素,预示着新区博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大楼内部除二层地板保留加固外,剩下的预制楼板全部敲掉重建,整体结构更加稳固,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设施设备更加完善,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老建筑也得以延寿几十年。馆内二三层楼梯两侧的大王椰、木棉贴瓷画和中庭封存着上世纪大楼开馆时的记忆,历久弥新。
(铜凤灯虚拟数字藏品与实物相结合)
“广西古代文明陈列”是区博最重要的陈列展览。以前由于展厅面积受限,一直没有完整的广西通史讲述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广西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成就。此次上新,终于把这大坑给填上了。很多以前未曾与大众谋面的藏品也从深闺走上了展台。镇馆之宝羽纹铜凤灯首次以成对展示的方式与观众见面,结合动态的展板,人们得以了解汉代灯具的巧思设计。宋錾花鎏金银摩竭、明思明府黄氏土司金器等广西土司用品的亮相也一并惊艳世人。以后若与周边省市博物馆联合出个“西南土司文物联展”,那绝对是一个爆红的展览。
目前推出的“合浦起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匠心器韵——馆藏工艺珍品陈列”三个专题展览各有惊喜。海丝之路舶来的异域珠宝首饰,横县出土的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民国透雕象牙花鸟套球……总有一件让你挪不开腿、拍照连连。而“图会前贤——馆藏明清书画作品陈列”“万卷书生——馆藏古籍陈列”“亦器亦趣——馆藏文房用具陈列”不久也会陆续推出。常来常新,每参观一次总有新的收获。
现代博物馆不仅仅只有“有展可观”,展陈以外普罗大众的互动服务,更能有趣生动的普及知识,传播文化。儿童考古探秘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历史小剧场等功能区适时而生。儿童、青少年通过游戏、研学等活动了解古今,充实生活。历史小剧场多媒体舞台秀“梦见瓯骆”运用了AR(增强现实)、全息投影、3D投影等技术,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以馆藏文物为线索,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来一场奇幻的探秘之旅。
新生的区博还是个智慧博物馆,除在文保、安防等方面的应用外,也用在了导览上。用微信进入馆内 AR导览小程序,选择或搜索你想要去看的展馆或文物,打开手机定位、拍摄功能,根据 AR实时导航,能带你快速到达所需的地点,很是实用,甚是有趣。
在此,80万年广西历史向你走来,带你发现广西文化之魅力,领略广西文化之精髓,体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前世
1934年广西省立博物馆在南宁成立,后因时局影响,几经迁徙,多易其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馆址先后于人民公园、广西展览馆,最终固定在现在的民族广场旁,未在变更。
(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所用参观证)
197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之际,这座具有干栏式建筑特点陈列大楼在刚刚诞生的七一路(今民族大道)落成,当时是一座水上博物馆,成为南宁的新象征。10年后,外展区民族文物苑建成,成为国内最早开创“馆苑结合”“动静相辅”的博物馆。铜鼓群雕、风雨桥、鼓楼、吊脚楼及榨油、造纸、制陶等作坊让人眼前一亮。适时开展的各类民族、民俗活动,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让非遗活起来”。
(上世纪80代-90年代初门票)
而我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区博物馆和我没有一点交集。1997年,“红岩魂”巡展来到南宁,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博物馆,那冰冷血腥的刑具、英勇不屈的先烈群体至今我还记忆深刻,难以忘却。
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未再踏入区博大门,直至高中之后,我才重新审视博物馆的价值,并开始成为常客,每有换展都尽量前往参观。而这时陈列大楼已用了近30年,馆内设施陈旧,展厅仅有4个。固定展览只有“古代铜鼓陈列”和“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展厅相对较小且展陈形式早已落后,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自治区50大庆,区博再次分家,原有的两个展览搬去了新成立的民族博物馆,展厅得以腾空。改陈后的博物馆先后推出了“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瓷美如花——馆藏瓷器精品展”“丹青桂韵——馆藏书画精品展”三个固定展览,结合利用声光电等多种现代手段,展示方式与时俱进,让老旧的博物馆平添了多些生气。
(21世纪初门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求,2018年年中博物馆开始闭馆改扩建,这座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老建筑从此浴火重生,将来她将再度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2008年免费开放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