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山庄博雅 观国宝精华
(02珐琅篇)
钱宝林
盛世琅华,避暑山庄典藏珐琅展。给人以华贵、华丽之美感。
在避暑山庄宫殿区的19间照房东侧设置的珐琅展馆
600多年前,一种神秘的散发着宝石般光芒的器物,同时让东西帝王陷入了痴迷沉醉。它温润如玉,细腻胜瓷,灿烂似金,富丽类缎,时人称其为“珐琅”又叫“佛郎”、“法蓝”。
珐琅器元代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他所特有的带着异域风情的繁丽生动,与生俱来的钟鼎富贵气质,深深地吸引着历代帝王,被视作皇权财富的象征,长时间为宫廷独享。
元代珐琅器数量不多,明代工艺日趋成熟,清代沿袭前朝,在造型与纹饰上又多有创新,至乾隆时期达到鼎盛,臻于极境。上至玉堂宝殿的国礼重器,皇家寺院的精严佛供,下至宸居壶闱的雅玩陈设,处处可见珐琅的身影。
山庄博物院收藏1700余件金属胎珐琅器,大部分为乾隆朝制品,由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以及广东、扬州等地生产。依其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主要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和画珐琅。
时光通迭,百年一瞬。这一抹神秘的蓝,几经沉浮,依然闪耀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为我们讲述着盛世的华彩。
山庄博物院收藏1700余件金属胎珐琅器,大部分为乾隆朝制品,由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以及广东、扬州等地生产。依其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主要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和画珐琅。
掐丝珐琅开光御制诗壁瓶
掐丝珐琅开光御制诗壁瓶(局部)
掐丝珐琅炉、瓶、盒三式。清(1644~1911)
掐丝珐琅佛五供 清(1644~1911)
掐丝珐琅万福瓶 清(1644~1911)
铜錾胎珐琅七珍 清 乾隆
掐丝珐琅太平有象 清(1644~1911)
掐丝珐琅 清 万字双耳缠枝纹狮兽三足万寿香薰炉
注:参考资料 避暑山庄博物院展馆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