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楼有戏 ——保定曹锟戏楼走笔
保定 陶万春
做为天子脚下、畿辅重地的保定,当北京城的一百多座关帝庙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当然不甘寂寞,小小的保定城内,居然也建起了九座关帝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只剩下保定机床厂内的关岳庙和大慈阁后的倒座关帝庙了。
说到这座关岳庙,有一个历史人物无法绕过去,这就是时任直隶都军的曹锟。1916年春,曹锟把保定南关的关帝庙改为关岳庙。1919年,曹为了在这里祭拜关岳时看戏方便,加建了坐北朝南的大戏楼,当年5月27日启用后,京津一带的名优名伶,如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小牡丹)等等,都在此处登台献艺,戏楼曾繁华一时。因戏楼在曹锟时代修建,故保定百姓称之为“曹锟戏楼”或“曹锟戏院”。
解放后,曹锟戏楼更名为“新华大礼堂"。当时,保定是河北省省会,新华大礼堂不仅是省会保定的一个主要文化娱乐场所,而且一些省级重大会议,都曾在此处召开。河北省第一届政协会议也在礼堂举行。保定券友和外地同行珍藏着廖廖无几的相关请柬,在今天己弥足珍贵。
1966年,这处关岳庙划归保定机床厂使用,成为召开会议和作为食堂用房的场所。据老保定介绍,文革中,新华大礼堂内存放了红卫兵查抄的大量“四旧”和文物古董。今人眼光中的好东东,堆积如山,任人糟蹋。从此,戏楼淡出人们的视线三十年,逐渐被古城人遗忘了。2000年,保定老城区旧城改造,市机床厂围墙被拆除,已破损不堪的关岳庙重见天日,新华大礼堂的前生今世,又成了老保定茶余饭后的话题。2001一2006年,保定力高置业有限公司开发房地产,领导层出于对关羽和岳飞的敬仰,决定重修关岳庙,对曹锟戏楼(新华大礼堂)进行了重点修复。后由市天鹏物业公司接管。自此,保定仅存的一座关岳庙,得以浴火重生。
癸卯年春节前,笔者阳过之后多日,欣闻位于关岳庙周边的保定古物旧货市场,重新开门纳客了,忙不迭的前去逛逛。在一卖杂项的摊位前,我正与来自河南,且长居保定的女老板互相拜年,走过来一着保安服装的男子,向女老板借东西。从他口中得知,曹锟戏楼己开张大吉了,天天上演着保定相声、传统戏曲等,且上座率不低。
得到这一信息,让我内心激动不已,千呼万唤始不出的戏楼,终于回家了。大年初四的午后,一场保定相声的演出刚刚散场,我走进戏楼进行实地采风。
戏楼内,传统中式的装修,让人赏心悦目。雕梁画栋,粉壁彩屏,楼池中间是一水的八仙桌和靠背椅,显得古色古香。经询问,此次重装戏楼,乃民间酷爱保定的有识之士,耗时半载,花费人民币470多万元。原来坊间传说郭德纲的德云社,要在这里设德云社保定分社。不知什么情况,未果,成了今天这种综合型文艺业态。
保定相声开说,保定本士的演员十分卖力,观众的叫好声此起彼伏。
戏曲开唱,铁杆票友和热心观众,在靠背椅扶手上,敲打着节拍,闭目养神,轻声吟唱。
据保定媒体报料,下一步戏楼里还会增加个戏曲博物馆,把保定地区的16个戏种及相关戏曲知识都收纳进来,让来此打卡的观众在娱乐休闲的同时,增加点戏曲专业知识。
除了增加戏曲博物馆,戏楼还要加入一些演出功能。让脱口秀和小剧场话剧走入戏楼。另外,还计划举办传统文艺培训班,为中华传统文化输出新鲜血液。
一袭长衫,一把折扇,一块醒木,一张桌子,古城每天发生的事,都是保定相声的表演素材。植入保定元素,接地气的精湛表演,市民纵观了市井文化,尽赏传统艺术,多次返场,丰富了欢乐大餐。再配上一壶茶、一盘瓜子,愈发有滋有味。
夜深场散,月挂梢头,但曹锟戏楼的精彩不停。
备注: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和《保定老照片》(2010年10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主编许平洲)
~癸卯年正月初十写就于府河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