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家乡的红色故事
—— 孙津川烈士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故事
常州戚墅堰 张汉明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要更好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精神谱系,把伟大建党精神永远继承光大。育人先育心,树人先立德。必须以人为本,教育为先,崇尚文化,敬仰英雄,这是党的人民教育事业之魂。
我是一名40年党龄的退休党员,践行党员的义务和责任永远没有退休。我没有在家颐养天年享清福,而是秉持党的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十年来坚持履行党员的政治使命,义不容辞的办好三个红色主题的十三场展览,积极做好各种党史主题学习宣传活动。我感到能为党的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助力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出一份余力,富有意义和人生价值。因为,教育培养下一代首先要靠立根塑魂,谁赢得教育谁就赢得了未来。
一、致敬戚墅堰车城的红色雕塑
时光可能会变老,旧貌也许会消失,但戚墅堰人永远都在,红色车城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说起戚墅堰,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名字,一个已成过去式的行政区。曾经辉煌的常州东大门,让人羡慕的龙头厂,似乎时光正在慢慢吞噬着这个地方。 经年不见,这里成了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老街小区,陌生的市民面孔。但唯有呼啸而过的时代列车,奔流不息穿城东去的大运河,掀起搏动的感叹心潮。还有那一张张泛黄的影像照片,和一尊尊雕塑凝固的历史故事,仍牵动着车城人的永恒记忆。
近六十年间,在戚墅堰区域的狭小活动空间内,曾经先后建有五座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雕塑,分别坐落在不同的地方,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文明。成为戚墅堰地标性的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在常武地区乃至华东地区也是绝无仅有的。从呀呀学语的儿童到两鬓斑白的老人,一代又一代的车城人,每当走过和参加祭奠活动,仰望雕塑令人肃然起敬,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今天,我跟大家穿越时光讲述的两座红色雕塑,是承载最厚重的一段革命历史的故事。回望远去的过往历程,共同追忆为改变中国命运推动时代前进的一代先辈们的精神胸怀,缅怀革命先烈的坚定初心和使命担当。
二、孙津川烈士 —— 铁路工人运动的领袖和党员典范
讲戚机厂的历史,首先要讲工人的历史;讲工人的历史,就要讲共产党如何在领导工人运动中发展。一切都要从当年的上海吴淞机厂的工人运动说起……
走进常州经济开发区的花溪公园(常州首家党建红色主题公园)东北角的烈士广场,紧挨着五位英勇护厂牺牲的烈士墓,座东朝西有一尊孙津川烈士半身雕塑。清瘦的脸颊,头戴宽沿工人礼帽,双眼炯炯有神,凝视着戚机厂的方向。
孙津川,生于1895年1月22日, 安徽寿县人。1923年春,孙津川进了上海铁路吴淞机厂当钳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吴淞机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3月任两路总工会委员长、上海市工人代表大会执行委员。率领以吴淞机厂工人为主体的上海地区铁路工人先后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调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1928年6月六大上当选中共中央审查委员。同年7月初,由于叛徒出卖,孙津川在南京被捕。
警察局的敌人逼迫孙津川交出党的机密和南京地下党的名单,但遭到坚决拒绝。敌人见软的不行,就对孙津川施行酷刑:灌辣椒水、上老虎凳、用钢丝鞭抽打……但敌人仍然是一无所得。
卑鄙的敌人抓来了孙津川的母亲,想让他的母亲劝说孙津川投降。孙母来到狱中看到被折磨的孙津川,只一个劲地落泪,但不开口劝说儿子做叛徒。孙津川看着母亲,难过得久久不能出声,他说,“母亲,我知道您要说什么,可是我只想说,为人民为国家而牺牲是光荣的,我深情地期望大家都跟党走革命的道路。”为了拯救伟大的祖国,为了解放遭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孙津川烈士10月6日在雨花台慷慨英勇就义,时年33岁。孙津川烈士的头可断血可流理想信念不可丢的革命精神,是铁路工人的骄傲和荣光,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怀念的英雄楷模。
我是三代铁路造车世家,从小听着父亲传颂英勇的故事长大的第二代造车人,目前第三代孙子又接班加入了造车的行列。孙津川烈士的英勇斗争事迹红色车城家喻户晓,他的革命精神浸润激励着家乡人民爱党爱厂爱家乡。
三、工运革命风暴中的红色火车头
在戚机公司北厂大门花圃中矗立着一座雕塑,是戚机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纪念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而建的,后于1983年纪念二七大罢工六十周年从戚厂党委小红楼移建于此。纪念碑上方雕塑了一位站立着的坚定刚毅的铁路工人纠察队员形象,手握一杆刚枪,英勇威武两眼炯炯有神的望着远方……
为了夺取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由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领导人陈独秀、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何松林(即汪寿华)等八人组成特别委员会(简称“特委”)作为起义的最高决策和指挥机关,同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特别军事委员会(简称“特别军委”)。周恩来、赵世炎被任命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正、副总指挥。
周恩来决定让孙津川担任“特别军委”的“总管”,密令孙津川脱产到上海市内选址布置“特别军委”机关。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孙津川夫妇一面掩护“特别军委”和周恩来的活动,管理军委办事处,一面又及时积极贯彻“特别军委”的指示和命令,组织发挥好铁路工人在起义中的先锋队和突击队作用。
1927年3月5日,吴淞机厂工人在大队长孙津川领导下,实现了全体工人大罢工。吴淞机厂工人在周恩来、赵世炎、孙津川直接领导指挥下积极活动:他们宣传、组织并最后实现了上海地区两路铁路工人的同盟罢工;破坏了铁路电讯联系,截断了沪宁铁路,使奉鲁联军3000人和反动警察2000人处于孤立无援状态,成为瓮中之鳖;训练、组成了以吴淞机厂工人为骨干的千名铁路工人纠察队。起义时铁路工人纠察队除一小部分参与吴淞起义外,大部分主力被分配至上海铁路南站和北站的南市区和闸北区参加起义,发挥了铁路工人特有的作用。3月22日下午6点,上海北站被攻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按原定计划,孙津川组织铁路工人首先复工,派出了由300名吴淞机厂工人组成的交通队,连续奋战了五昼夜,修复了淞沪铁路和沪宁全线铁路,为保证北伐军继续向前挺进作出了新贡献。
孙津川非常注意发展壮大党的队伍,对上海两路铁路工人中涌现出来的工运骨干不断吸收入党。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过程中,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吴淞机厂的党员从30多人发展到200多名。以孙津川为典型代表的铁路工人大军,以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英勇顽强的战斗,建立了卓著功绩,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成为听党话、跟党走的一支中坚力量,是三次武装起义中义无反顾、奋勇杀敌的开路先锋,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成为我党领导城市工人武装起义斗争取得胜利的典范载入史册。
逐梦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民族需要英雄,时代需要先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之际,重温红色车城的革命历程,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带头把身边党员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磅礴力量,坚定信念、激发动力,推进学校优质快速发展,献身党的教育事业。不负韶华,不负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永远听党话、坚定跟党走。为常州戚墅堰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建设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12月10日 于花溪兰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