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郭守敬纪念馆》
北京的三月,春风和煦,小草青青,杨柳吐绿,各种鲜花竟相开放,争奇斗艳,市民们外出踏青赏花游玩,更会让人心情舒畅,回归生活中的正常状态。3月10日上午,几位券友相约来到了位于北京什刹海西海北岸汇通祠内的《郭守敬纪念馆》。
▲纪念馆外郭守敬雕像
《郭守敬纪念馆》于1988年建成对社会开放,为北京市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该馆多年来一直秉承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在社会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现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运河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等。《郭守敬纪念馆》在2017年启动了展陈改造提升工程,该工程被纳入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经过改造提升后,更能够丰富和立体的展示了郭守敬在北京水利规划和大运河建设中的伟大功绩,服务于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整体建设和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彰显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郭守敬纪念馆主题定位为:纪念科学巨星,弘扬民族创新。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河北省邢台市人,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史称“郭太史”。他毕生从事天文、水利、测量、历法、算学研究和实践、及天文仪器仪表制造等科学技术活动。他自幼勤奋好学,先随祖父学习,后求学于当地紫金山,拜刘秉忠为师,功成名就,成就了世界遗产——大运河,成为世界名人。
第一,从参观中得知,郭守敬主持修订了《授时历》功绩卓著。元朝初年沿用过去金国的《重修大明历》,用了几十年后误差积累相当严重,决定修订历法,在当时精通天文、数学的王恂负责者就想到了好友郭守敬,郭守敬不仅通晓天文,而且长于制作天文仪器。在参加修历工作期间郭守敬首先组织制造了一套精密的天文仪器,有简仪、仰仪、圭表、景仪、侯极仪等十多种精准的天文仪器。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天文测量,郭守敬等科学家们历时四年制定完成了《授时历》。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立法取名《授时历》。《授时历》的计算简单,精确度高。《授时历》规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与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郭守敬还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种105卷,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图左为简仪 图右为浑仪
第二,进入后面的几个展厅得知,郭守敬治水功绩卓著。首先是治理黄河水系:西夏末年,因连年征战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郭守敬沿黄河两岸勘察地势水情,走访百姓,绘制图纸,提出“因旧谋新,更立闸堰”的方案。率领民工修复了长达400余里的唐徕渠和长达250余里的汉延梁,以及正渠10条,大小支渠68条,圆满完成了疏浚修复河渠的任务。西夏人民为了感谢郭守敬,在渠上修建了郭士生祠,并立碑记录了此事。
其次是郭守敬创建北京城内的水系,解决到京城的漕运问题,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就更为重要。元朝定都北京后,都城迅速发展,人口增至40多万,成了元朝政治经济中心。怎样使南方的粮食和物资便利地进入京城,郭守敬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将大运河由弯变直。原来的隋唐大运河,从杭州去洛阳再向山东北部至北京,这样绕了一个大弯。郭守敬主持挖通山东段的运河,使大运河直接向北直达北京通州,这样比原来距离缩短了900公里,使南方的粮食和物资,到京城的时间大大缩短。二是从京城北部引水并修建通惠河,使到北京通州的粮食和物资顺利到达元大都的中心。郭守敬经过深入勘察,提出了“白浮泉饮水,修建通惠河”的方案,也就是引北京北部昌平白浮泉水顺山势向西再向南到玉泉山,沿途收纳了十大泉水,形成了丰沛水源注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前身),从瓮山泊再向东南引水经高粱河到积水潭,再向城南过今天的崇文门,再向东到通州,修建164里长的通惠河,将城中心与通州大运河相连。通惠河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动工,只用一年半时间即完工。“通惠河”三个字是忽必烈亲赐,即畅通惠民的意思。郭守敬设计的河渠,至今依然是北京水利设计的基础工程,对城市洪涝排水、环境美化、起到重要作用,真正是“前贤遗珍恵后人”。
▲通州大运河公园漕运码头牌楼
《郭守敬纪念馆》是以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遗产大运河为主题,通过各个展厅,系统介绍了元代伟大科学家郭守敬一生的功绩;尤其是他对元大都城规划建设,从通州到元大都城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的最终贯通,凝结着郭守敬的过人智慧与科学思考……
▲2022年博物馆的门券
▲2023年博物馆的门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