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物馆情缘(6)
——唐山抗震纪念馆
夜幕笼罩下的唐山市,万籁俱寂。陡然,一道蓝光刺破夜空,紧接着,天穹旋转,大地抖动。街道、铁路、楼房,在强烈的摇撼之中错位、变形,倒塌……这就是震惊中外的“7·28”唐山大地震。历史将永远铭记着这一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8秒。
▲时间定格在1976年7月28日
2011年,我与秦皇岛市的券友应唐山张友仁券友的邀请来到了唐山,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抗震纪念馆1985年开始修建,1995年重建,由方毅题写馆名。纪念馆外圆内方,设计独特,馆内展出了唐山大地震的灾害以及唐山人民抗震救灾、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馆内布置了唐山市建设成就展览,全面展示了唐山市的综合情况、抗震救灾的历史资料、震后恢复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
进入地下博物馆,看到一幅幅照片、一尊尊蜡像和复原式景观,从劫难篇、救灾篇、自强篇、振兴篇、发展篇,充分展示了唐山地震造成的灾难和唐山市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壮举。整个展厅布局完整,小到唐山市民的日常用品、布票、粮票、日历等,中到纺车、灶具、床上用品等,大到灾情汇报车辆、救灾指挥部、灾后市民临时住所等,展厅玻璃地板下还有当时的瓦砾、轮胎、窗棂及工厂遗址。穿梭于展厅之间,仿佛身临其境,脑海中再现唐山地震罹难的惨烈情景,通过一幅幅画面,感受到唐山人民经历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的悲壮历程。
▲一片瓦砾
▲扭曲的铁轨
1975年,当时我在秦皇岛市黄土坎公社下乡带队(注:单外委派人员,协助公社管理我们单位下乡的知青)。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23秒钟之内,一座年产值约占全国百分之一,拥有百万人口的华北著名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唐山市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惨剧,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大地震共造成24万多人死亡,有多少亲人阴阳两隔,有多少家庭哀嚎哭泣,有多少儿童失去双亲,有多少老人孤苦伶仃。那一声声呼喊,那一句句祈祷,穿越了40多年的光阴,仍在我耳边回响……听到唐山地震受灾后,市知青办公室通知我要求带领一部分男知青,立即奔赴唐山市参加抗震救灾活动。秦皇岛市距离唐山市一百多公里,唐山是震中,也波及到我们所在的秦皇岛市,余震不断,危险随时存在,这不是刚刚把临时地震棚搭好,接到命令后就风风火火地带领知青们就奔赴了唐山。
我们的队员刚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到处是断壁残垣,一片瓦砾。经过前几天参加抢险的亲人解放军们,和来自周边的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抢救了被压在废墟下边的一些人。我们的任务是参加消杀灭菌,防治传染病的蔓延。在那几天里,我们没有吃过应时饭,没有睡过整宿觉,可是却没有听到任何人怨声载道,牢骚满腹,大家目标一致,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抗震救灾之中。我们在那里奋战了七天,而这七天的收获,将让我永生难忘。
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亲人解放军奋战在抗震第一线
▲电影《唐山大地震》海报(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