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八年路 沙龙奉献数百篇
北京门票沙龙
北京门票沙龙成立于2015年3月8日,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进一步活跃北京券友制作券集的兴趣,展示首都博大的人文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并以门券收藏研究网为展示平台。以下简称“门票沙龙”。门票沙龙成立以来,团结合作,坚定信念,倾心奉献,开辟专栏,不断拓展,八年来共为券友们提供《北京博物馆门票图集》《中国四大系列》《华夏遗珍》《博物馆大观园》和《特殊门券》等五大系列图集。共展示311期,2176页,展示各类门票近万枚,受到全国各级券协组织和券界业内人士的和好评。鉴于以上的良好表现,北京门票沙龙被券研网评为四大友好协作单位之一。八年零三个月,门票沙龙可圈可点的事例有很多,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沙龙形式 弥补短板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区域广阔,景点虽多,但错落有致,票品丰富,给了北京券友得天独厚的集券优势。偌大的北京城,虽然交通发达便利,但一个小时以上的车程都很平常。所以,北京券友相聚及组织一次活动都是很难的。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崔艳红券友向北京门票收藏联谊会几位熟悉的券友提出了组建沙龙开展活动的建议。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马明言、宋振清和张伟等券友的积极响应。2015年3月8日门票沙龙正式成立。这一轻骑兵的形式,主要是充分发挥券友所掌握的门券、制作等特长,通过制作券集,并通过门券收藏研究网作为展示平台,用合作券集的形式展示北京文化,将北京的历史及人文景观介绍给全国的券友们,同时也展示北京券友的收藏功底。丰富了北京门票联谊会的活动内容,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二、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在与券研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专题栏目。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反复协商,力求栏目有所创新,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题目一旦确定,大家积极响应,全力以赴,各负其责。在分工方面,沙龙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动承担券集制作各个环节的任务。作为年龄最长的宋振清老先生,利用自己熟练掌握电脑的特长,积极参与栏目的策划和制作。马明言老师和张伟的门票品种多而且精,他们贴的票图既有珍贵的早期票、珍罕票、也有近期的新票,让人刮目相看,一段时间下来,券友们好评如潮。栏目展示基本是由马明言老师和宋振清制作定稿的,马明言老师的居多,他们从来没有叫苦叫累和任何怨言,而是在为广大券友奉献的同时,享受到了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集券人热爱,执着的情绪释放,因此乐此不彼。张伟票品丰富而且精到,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他的票全品多,精品多,一般券集在缺票的情况下,张伟都能够把票品补足;崔艳红负责初期栏目的编辑上传、专栏与网站及与后期编辑的协调。这样人人有任务,工作开展非常顺利。
三、相互尊重 团结协作
北京门票沙龙成绩的取得,源于“团结”两个字。大家有事商量。八年以来,大家在一个温暖的小家庭了,和谐快乐愉悦。由于券友们居住分散,沙龙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宋老师和马老师把专栏内容做好以后,发到沙龙群里请大家审阅、补充和更正。在做《北京博物馆门票图集》时,需要用张伟的门票,马老师就亲自跑到张伟的工作地点领取,使用完后再返回去归还。而且不管是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寒冷,马老师都是持之以恒,令人十分感动,这就是收藏家的胸怀。
沙龙还不定期组织室内活动,向宋老学习电脑制作券集,关心网站建设,交流栏目情况等。最后复品交流,大家带来自己的门票复品请大家随意挑选,其乐融融。
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宋老作为最年长的长者,自己以身作则,深受大家的拥护和爱戴。在宋老八十七大寿的时候,沙龙制作了祝福彩页,全国各地券友纷纷留言,表达了对宋老的祝福,祝福宋老健康长寿!王建池站长留言“驰骋券坛俏夕阳,祝福宋老永健康”!我们书写了“寿”字条幅,订制了生日蛋糕,在生日当天送到家中,送上了我们真诚的祝福,表达了晚辈对长者的一片爱心。
四、新老交替,以利再战
日月轮回,不知不觉八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宋老变成了耄耋老人,马老师也到了古稀有五;崔艳红也到了花甲之年。作为沙龙创始人之一张伟券友藏品丰富,年富力强,但他的工作和家庭负担都很重,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参加沙龙活动。今年他经过再三考虑主动提出暂时离开门票沙龙,大家充分肯定了张伟做为年轻的老藏家在券集制作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几部券集的制作是张伟与大家合作愉快的见证。虽不舍,但理解他的苦衷,衷心希望他能早日回归沙龙,沙龙的大门永远向张伟券友敞开,有缘再相聚。
除了沙龙几位骨干合作券集,其他几位券友作用也不可忽视。几年中刘永卫开设《券影长安街》等专栏;刘瑞海和张春凤积极参加网站征文活动;夏惠生、张纬峰、刘瑞海和张春凤积极投稿,所投稿件质量之高,受到券友们的喜爱。非常感谢的是,戴杰编辑后期接手门票沙龙专栏编辑上传工作后,工作认真负责,及时上传稿件,还经常给图集补票。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您的一半!
尽管北京沙龙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一是组织松散,没有明确负责人,有的活动比较随意;二是活动内容少,形式单一,缺少户外活动;三是受众面小,北京还有不少年轻人观望徘徊在组织之外,对门券收藏理论研究不深,还停留在买票的初级阶段。我们希望把这些年轻人组织起来,逐步传输门券收藏知识,使其逐步上升到一个高度。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许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注门券理论研讨的收藏家。另外现在吸收的成员大都是有一定写作能力,在网站发表过文章的,这样就限制了一部分券友。我们真心希望更多的券友加入到门票沙龙里来,共同探讨门券理论知识,为北京券友打开一扇理论研究之窗。路漫漫而修远兮。我们要把门券理论研究的接力棒传下去,以告慰我们的前辈!
▲北京沙龙早期人员 左起:崔艳红 张伟 宋振清 马明言
崔艳红券友一直负责招兵买马,现在北京沙龙群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11人,现沙龙人员平均年龄55.9岁,文化程度高,其中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3人,大专5人,中专1人,高中1人。今后沙龙的活动模式除了在选题和制作券集上更加开放,还会逐渐转变其他功能性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还要向户外发展。比如组织参观博物馆、听讲座,参加社会活动等,开拓大家的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功夫在诗外”的效果。作为沙龙创始人的马明言和宋振清两位老师,是我们的智囊团,希望二老保重身体,继续为我们出谋划策。
北京门票沙龙这些成绩的取得,要真诚地感谢支持我们的广大券友,你们的每一个留言都是激励我们的动力,同时感谢券研网给北京券友一个展示的平台。八年来,我们付出的辛苦和汗水,赢得了网站对我们的鼓励和支持。八年中,我们不离不弃,终于坚持下来了,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北京沙龙在券研网上集体创作项目,开创了券界的先例,丰富了网站内容,让广大券友欣赏了精彩图集,达到了沙龙和网站管他的预期目的。重新整合的门票沙龙,将继续依托券研网这个平台,围绕门券理论研究开展活动,并扩大多元化,力争带动更多的北京券友,加入到门券理论研究队伍中来,提升北京门券收藏水平,力争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沙龙,是纽带,是平台,也是一群热忱门票爱好者、传播分享者的心灵之家。
▲张伟、马明言、宋振清老师在认真选票,制作专题
▲宋振清、马明言、崔艳红在为垡头街道一社区制作党员宣传牌
为感谢多年来广大券友的北京沙龙的厚爱与支持,沙龙拟对《特殊门券》栏目留言前12(并列两名)名予以赠票,每人三枚,门票不多心意在。名单如下:
1 顾宗玲 24
2 何锦雄 24
3 张厚培 24
4 刁伯虎 24
5 钟杰 24
6 周新娥 24
7 李庆山 24
8 胡保平 23
9 陈捷 23
10 秦曙韵 23
11 郭林生 23
12 张景生 23
门票图样
门票由宋振清老师提供。感谢宋老先生,祝您开心玩券,健康长寿!
再次感谢多年来广大券友的悉心陪伴!一路有你们,真好!
总编辑的话:
一个自发的门券收藏团体,用八年时间创作了《北京博物馆门票图集》等五大系列、311期门票图集,不但丰富了门券收藏研究网的展示内容,同时也受到了广大券友们的深深喜爱。至今五大系列图集浏览总量达到了128277人次,其中有6859人次跟帖互动,尤其是对全国券友深入了解北京旅游文化、全面欣赏京城门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网站统计数字上看到的仅仅是他们八年来的创作成果,但我们更应该看重并宣扬的是精诚团结,优势互补、勤于创作、勇于奉献的北京门票沙龙精神。
我们在感谢北京门票沙龙八年来对门券收藏研究网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更要赞赏宋振清、马明言两位老藏家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奉献精神,钦佩崔艳红老师点面结合、锲而不舍的协调能力,称道张伟老师不吝奉献、勤于补台的大局意识,赞扬每一位为券研网做出贡献的北京门票沙龙每一位成员!
愿北京门票沙龙的开拓进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愿北京门票沙龙的创作成果更加丰富多彩!
愿北京门票沙龙与券研网的精诚合作更上一层楼!
王建池 2023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