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门券赓续红色基因
上海 仓定标
我的门券收藏之路,起源于“文革”时期。“串联”到了北京,在天安门广场看大字报时,边上有一位青年拿着一本书,里面夾着几十张北京门票,他问我要吗?当时不知是出于感觉还是同情,随即就问多少钱,对方回答3元。那个年代3元也是天文数字,经还价2元成交。自那时起,本人便开始迷上了收藏门票的爱好。现在回想起来,也要感谢北京那位素不相识的门票收藏启蒙人。
随着改革开放,自已从容地加入了个体户行列,上世纪90年代,又被选为彭浦地区个体协会会长。工作特点让我经常走南闯北,並结识了很多外省经商人员。每到一地,第一时间就是逛地摊市场,寻觅自己喜欢的宝贝。除门票之外,对红色物品特别感兴趣,其中包括印有毛主席形象的各类磁盘、花瓶、像章和书籍,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地摊市场,都留下我的收藏足迹。当时上海个体户,基本来自苏浙皖豫地区的“打拼者”,和他们交朋友,同时拜托他们帮我收集各自家乡的景点门票,从而,使自己的门票收藏拓宽了来源,逐步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收藏也给我带来许多快乐和感悟。
2010年退休以后,有时间开始整理自己收藏的大量门票,但又感觉无从下手,经门票收藏老前辈颜振鈊老师指点,用一年多时间,先把各省市门票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是红色门票。之后我又去拜访郭效文和周介明,共同探讨门票收藏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他们建议我以红色主题为重点收藏目标,按历史脉搏题材做门票专题。2015年9月,我的第一部红色专题《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个人门券展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中国会计博物馆成功举办。从此,开始了用红色门券,传承革命精神的创作之路。
最难忘的是从2015年开始,我着手筹备《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大型红色门票专题的制作计划,並和券界知名人士刘向东老师探讨了自己想法,刘老师说;展题有创意,但跨跃年代太长,贴片数量较大,需要很好地把握。要求我要仔细编排,首先是年代顺序不能有差错,历史事件不能有出入,历史人物评价要客观公正。在刘老师的指点下,我用半年多时间在图书馆和自购书籍中研究党史,查找资料,也多次和静安区文史馆张挥老师探讨有关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整理和反复修改,终于完成了15框的大型门票展集。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展集,通过“石库门”、“窑洞门”、“天安门”、“复兴门”回顾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奋斗经历。从开天辟地成立中国共产党,一批中国革命的先驱,就为建立新中国而运筹帷幄,不懈奋斗。从南昌起义到红军长征、从古田会议到遵义会议、从抗日烽火到解放战争、从开国大典到抗美援朝、从改革开放到实现强国梦。本人选用了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红色门票,通过融历史性、敎育性、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的门票组合,再现了革命先烈可歌可泣、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并由此印证了一条伟大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不忘初心,带领我们实现中国梦!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于2017年10月1日在静安区文物史料馆和国歌展示馆展出后,上海的各大报纸用显著标题予以报道,社会反映空前热烈。有外省观众问我,题材是怎么构思出来?我回答他们是从红色门票中找到灵感,从学习党史中思想升华。有位观众留言:“看了这些门券上的红色地标、很热血,很震憾,仿佛历史书里记录的文字瞬间有了血肉,丰满了起来,历史也有了温度。”
通过创作红色券集,我也从中受到很大启发。从“石库门”的红色火种到“天安门”的庄严宣告,用一张张门券、串起了红色历史,这一片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门票,标注着百年党史的重要转折和伟大征程,展现了奋斗的光辉和创造的伟业,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自2015年以来,我已陆续创作展出了18部红色展集,我已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用自己的红色藏品,赓续红色基因,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爱党的热情,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通信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汾西路864弄8号204室
邮编号;200435 手机号;1356431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