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安徽(10)赵朴初故居游
龙小平
兴致勃勃地来到赵朴初故居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庭上方“世太史第”横匾,门两边贴着一副“江山如画,物我同春”的楹联。
走进世太史第的前厅,正面墙上悬挂着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爱国爱教”的题词,侧面是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世太史第”题字匾额,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所书的四个鎏金楷书“风范永存”。“四代翰林”传说是清朝光绪皇帝御笔题书的匾额。
据历史记载,世太史第始建于明代,在明清两代赵氏家族共出赵文楷、赵畇、赵继元、赵曾重四代翰林,故称之“世太史第”。 赵畇曾孙、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诞生于此。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赵朴初先生趁参加九华山庙会之机,回到阔别30多年的安庆。赵老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重游了故居,看到自己成长的“摇篮”依然如故,貌如当初,赵老感到无比的欣慰。
赵朴初先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早在大革命时期,年轻的赵朴初先生亲眼目睹在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下中华民族备受欺凌,在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下广大农民蒙受苦难,从而立下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后,他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妇女支前,动员和掩护300多名青壮年奔赴前线,千方百计地救济、安置难民。上海沦陷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与新四军联系,把经过培训的千余名中青年难民,分批送往皖南新四军总部,其后陆续送往苏南、苏北等地参加抗战。1938年他参加了职业界救亡组织上海益友社并担任理事长,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团结爱国人士,开展秘密斗争。抗战胜利后,赵朴初同志痛恨国民党反动独裁的黑暗统治,积极参加争取民主、反对内战、解救民众的爱国民主运动,迎来了上海的解放。
50年代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赵朴初先生在担任华东民政部、人事部副部长期间,为华东地区和上海的经济恢复和安定群众生活做了大量工作。作为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先生号召佛教徒与全国人民一道,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周围,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高尚情操。
赵朴初先生长期从事社会救济救灾工作,做了许多慈善事业,直到晚年体弱多病时,还亲自为遭受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地区筹集救灾资金。他率先垂范,为自然灾害和希望工程捐出个人大笔资金。他生前立下遗嘱,他的遗体凡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请医师尽量取用。他在遗嘱中表达生死观云:“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充分展现了赵朴初同志的心灵境界。
赵朴初的书法以行楷、行草见长,其用笔劲爽,点画干浄利落,线条刚劲绰约,给人一种平和大度、雍容不迫之感。故居展示的书法作品多为自撰的诗词,其书外之境,弦外之音,情外之理,相互交融,每看一遍,几乎都能发现新的妙趣,不但见法,还能见情。
故居不远处是太平天国英王府,安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历史上太平军曾三克该城,它是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西大门,它也是清军与太平军双方攻占的同一重要目标。太平天国干王洪仁轩称:"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这样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双方多次攻占中,也留下双方最高军事机构驻扎同一处的历史印记--"太平天国英王府暨大清两江总督督帅行署"。可惜不凑巧,该馆正在装修谢客之中。
来到安庆墨子巷64号,即现在的安庆邮局1928。这座邮局共三层、高达 20米,青砖混凝土框架结构,欧式建筑,始建于1926年, 1928年投入使用,期间经历了世纪百年风雨沧桑的洗礼,至今仍保存完好实为奇迹。2017年在原有历史风貌基础上重新修缮。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了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开办邮政的奏折,大清邮政正式开办。1899年,安徽省安庆市在清节堂首次开设邮局,称芜湖邮局支局,附设在皖岸盐厘署内,由盐厘税务司管理,从而开始了安庆官办邮政的历史。
1912年,安庆邮局改为邮务局。 1914年,全国实行新邮区制,安庆邮务局改名为安徽省邮务管理局, 1935年苏皖邮局分开,安徽邮政管理局仍设于安庆。 1938年,安庆沦陷于日本人之手,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邮政人员迁回安庆墨子巷邮政大楼办公。
1949年8月,安徽省邮政管理局在安庆成立,隶属于华东邮政管理局。 1949年9月 ,因省会的搬迁,安徽邮政管理局迁至合肥,此址便成为难得的邮政百年历史古迹:安庆邮局1928。
在拍摄中发现,通过史料记载和实物陈列再现了百年安徽邮政发展的光辉历史。现代顾客来这里可以接触到现代新邮政业务,体验邮政集邮,旧币交易等服务。还可以通过陈列柜上的书签、书籍、报刊了解到安庆古城历史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