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白塔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罗斌林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白塔村的白塔寺,遗址内曾有大塔一座,周围环绕小塔99座,又名百塔寺。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实物见证。
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班)与成吉思汗之孙、西凉王阔端为解决西藏归顺问题,在凉州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并颁布《萨迦·班智达至蕃人书》,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白塔寺因此成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凉州会盟是西藏地方和中央王朝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其不仅解决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和平归属问题,也促进了汉、蒙、藏等多个民族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互相交流,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凉州会盟使蒙藏双方避免了一场战争所造成的惨重伤亡和破坏,两族人民从此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成为相互关系的主流。西藏僧俗各界保持与蒙古统治者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方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的发表是向历史宣告、向世界宣告从此正式划入蒙元版图,西藏属于中国。至此,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对西藏的统治由此开始,西藏结束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中国的西南边疆,从此正式固定下来。
由于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班抵达凉州时已65岁,身体已无法承受回藏漫长的旅途颠簸了便与其侄八思巴在凉州讲经说法,广修寺院,先后扩修了凉州莲花寺、海藏寺、金塔寺,其中白塔寺是他主持扩建的最宏伟的藏传佛教寺院。公元1251年,70岁的萨班在白塔寺圆寂,阔端王亲自主持为他修建了高约十六寻(约合35.28米)16层、周边60多米的白色灵骨大塔,将萨班灵骨葬于塔内,所以称为白塔寺。萨班圆寂后,其侄八思巴跟随忽必烈东征西战,赢得了忽必烈的信赖,命其创制了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后被封为元朝国师,掌管西藏政教事务。
元时,凉州白塔寺规模宏大,巍峨壮观,有4座城门,8座烽墩,东西长420米,南北长440米,四周有围墙,犹如城垣。寺内建筑众多,有山门、钟楼、鼓楼、金刚殿、三宝殿、大经堂等,殿堂重檐七彩,雕梁画栋,佛像千姿百态,庄严肃穆。时有僧人1000多人,占地面积277亩,白塔寺在凉州城东杂木河流域绿洲拔地而起,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其规模和造型,均为凉州诸寺之冠,号称“凉州佛城”,融政治、经济、宗教、民族、文化于一体,成为蒙古王室及各族官员、群众和僧侣听经礼佛的圣地和从事贸易的场所。元末,白塔寺遭兵燹被毁,明、清时两度重修,1927年白塔寺毁于武威大地震。
由于凉州白塔寺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甘肃、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各族各界普遍要求寺庙修复工程早日开始。2000年,白塔寺修复工程启动,在萨班灵骨塔残存塔基四周,分别修建了高约19米的萨迦四祖的佛塔,其余小塔围拱周围,其中5米塔共有5座、7米、9米、11米塔各30座,形成了一片白塔塔林。这些塔以十字折角形分布,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在院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使白塔寺显得格外肃穆庄重,蔚为壮观。白塔寺与凉州会谈是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现白塔寺内建有塔林、白塔寺遗址、萨班灵骨塔、凉州会谈纪念馆等。
1992年9月21日,国务院发表了《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提出武威白塔寺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750多年的历史见证,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实物见证。它以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据,给“西藏独立”论者以有力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