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骑行散记
(三)曲阳城里探访记
河北保定 张文革
曲阳的早晨,曲阳得名于因其处在古北岳,即大茂山之弯曲之阳面,故称曲阳。
五月二日清晨,一阵欢快的锣鼓唢呐乐曲声中,把我们从沉睡中惊醒,原来是快捷酒店的邻家,迎来了接亲的队伍。一番洗漱,山地车的整理保养及用餐之后,开启了曲阳城里文化古迹的探访。
晨光熹微,静谧下的北岳庙难掩其曾经的辉煌岁月
第一站,北岳庙。北岳庙位于曲阳城西,始建于1500余年前北魏时期,是当地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规模宏大,古建成群。由于时间过早,在大门处匆匆拍了一张国保碑照片,就赶往北岳路附近,去探访修德寺塔。在一片未能全部拆迁腾空的空地上,修德寺塔微微朝西向倾斜着昂立着。我们从几个角度拍摄了塔的整体和局部精美的构建照片。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展示了。国保碑上是这样介绍的:修德寺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后屡有修葺,现存为宋代建筑风格,是花塔中的特例,极为可贵。看着四周亟待修整的环境,衷心期盼以修德寺塔为中心的城市公园早日建成,成为曲阳城的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修德寺塔为平面八角形,通高32米。2006年入选第六批国保单位。
游览了修德寺塔,我们又启程前往位于曲阳城东的文昌塔。骑行在穿城而过的孟良河畔,河水缓缓而流,两岸柳树郁郁葱葱,柔美的枝条在初夏的微风中微微飘摇,好景易醉人。骑过桥头,在孟良河东岸,耸立着曲阳的文脉之塔——文昌塔,取意:文运昌盛。该塔为县级文保,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一说明代),因居文昌阁内而得名。塔为八角形砖塔,七层,高17.6米,直径3.8米,4—7层开有假的券门,各层都为菱角牙子重叠出檐,造型简洁大方!
孟良河畔,河水微波,杨柳依依,景色宜人。
护佑一方文运的文昌塔
游罢文昌塔,我们又到城中“雕刻之乡”牌楼附近的定瓷艺术品和雕刻大街游览。可惜的是“马若特艺术馆”(闻名的曲阳泥人艺术大师马若特所设)又让我们吃了闭门羹!
定窑大师陈文增雕像
位于艺术馆地下一层的——曲阳定瓷历史博物馆
这是疫情期间使用的门票。
此次索要时,工作人员说疫情已过,已没必要再使用了,因此也没有门票了。
遗憾之余,我们骑行前往位于南环路的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在热情的门卫的安排下,我们于8点准时入馆参观。在一楼大厅,现代定窑瓷器展示让我们大开眼界。随即我们进入位于地下一层的曲阳定瓷历史博物馆。充分了解了定窑的历史脉络和艺术特色。定窑创烧于唐,盛于北宋,衰于元朝战乱时期,以致技艺失传。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此,其釉质莹润,色泽温和宛如牙雕,纹饰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的“白定”,曾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说。博物馆中以大量的实物展示了定窑的历史过程,以及介绍了有“现代定瓷三杰”之称的陈文增、蔺占献、和焕三位大师,恢复和发展了定窑的生产技艺的艰辛之路。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千年前的宋人美学终于在他们手中盛放。
窑变瓷瓷片
古定瓷瓷片在灯光投射下的光影效果——薄如纸,定瓷三大特点之一。
定瓷瓷片文字中的“百家姓”,幸运地找到了“张”字、“文”字。
陈文增大师的刻花被专家们称为“绝技”。
新烧制的定窑精品,其色——“白如玉”
图中右侧三人即是文中所提到的三位从事和研究定窑艺术的专业人士。
一路聆听,受益多多,历史与艺术上的享受。
参观过程中,我们巧遇一位从事定瓷专业研究的女士,在两位本地定瓷业人士的陪同下,结合各个时期的实物和资料,学习、了解、探讨着定瓷历史和实物鉴别等相关曲阳历史文化的讲解,我们也不由自主的跟随聆听着,特别是小党、凡心夫妇更是听的津津有味,乐而忘返!当我们在馆舍门口等待他们出来时,二人仍沉浸在其中,连连说:“太难得了,太难得了!幸运,幸运!”
不虚此行!合影留念!
步出博物馆,初夏的和风吹来阵阵浓郁的月季花香,此时月季花开正艳!美丽的初夏时节,惬意、如愿、收获满满的博物馆之行,为我们即将的回程注入了勃勃能量。
曲阳,再见!我们还会再来的!!
(全文完)
2023.05.09夜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