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黔北古镇(二)土城古镇
顾宗玲
位于习水县的土城古镇,其建制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武帝时,距今2100余年。这里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凭我们的有限时间,只能选择重点参观。
我们来到土城,已是下午二时多。入住酒店后便赶忙去镇上的场馆打卡。土城没有出租车,好在公交很给力,于是先到距离最远的女红军纪念馆。走进游客中心,满怀希望,但被告知,票已用完,尚未印出。我们不甘心,终于在守门保安的岗亭里,如愿以偿收获了门票。
纪念馆主楼是一幢修建于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筑,红军长征一渡赤水期间红三军团司令部土城驻地。入内匆匆浏览后便急忙赶赴四渡赤水纪念馆。
这座位于土城长征街上的纪念馆,建筑风格为黔北民居式。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铜像和气势恢宏的红军四渡赤水浮雕。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毛泽东称此役是他“平生得意之笔”。土城古镇是四渡赤水中“第一渡”的发生地,馆内陈列翔实地再现了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四次辗转巧渡赤水河,至5月9日渡过金沙江,取得战略转移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纪念馆内分土城战役、四渡序曲,一渡赤水、扎西整编,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虎离山,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等五个篇章,凸显了四渡赤水的“神”与“奇”。想当年我编撰长征券集时,对这段历史曾予以重点关注,四处觅券,颇费周折。真应该早来这里,就能事半功倍了。
现用免费票(左)
此外,土城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居住地、红军干部会议会址、红军总司令部、青杠坡战场等众多长征文化旧址,为土城增添了一份丰厚的革命历史遗产。但没有充足时间,失之交臂。
土城也不乏本土文化。这里曾是古“鰼国”的所在地,宋窖博物馆内所展示的鰼酒之“鰼”,就源于此。四渡赤水纪念馆对面的狮子山烧房,是滋州府衙于北宋末年开办的官办酒作坊,一直薪火相传至今。2010年建成宋窖博物馆,展示赤水河流域最早的酿酒工具和生产流程,成为土城镇千年酒文化的缩影。但当我们赶到时,已错过了参观时间。幸亏还讨得景点门票,并品尝了名酒——鰼酒,权作到此一游了。
据土城县志记载:“元末明初,这里的居民在改建街房时发现大量用泥土建房筑城的墙基,从此得名‘土城’”。古镇东、西、南三面临水,北面靠山,山、水、城交相辉映,具有鲜明的山城风貌。土城地形狭长,城区主要在赤水河东岸。一条马路将小城分为老城、新城。当我们漫步老城石板街时,已是日落时分。与斜阳相伴,追寻小镇历史,也是不可多得的绝佳体验。
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的的青石板路,两旁浸润着历史陈迹的老屋随处可见。最能诠释土城特色文化的当属“十八帮”,这是土城独有的商帮文化。在这条古街上曾经有盐帮、船帮、马帮、铁帮、袍哥等十八个帮派,属当时各行各业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性质,帮帮背后都有其精彩传奇故事。这不,一不小心竟撞见了丐帮,而且还保存有“丐帮总舵”的历史建筑。
再往前走,茶帮、戏帮、糖帮、酒帮等等帮会牌匾相继入目,无需逐一参观浏览,单从字面琢磨,也能体会到这里作为商贾云集之地曾经的繁华,地北天南,三教九流,在这里都曾占有一席之地。这一独具特色的商帮文化,承续至今,仍可见到前店后宅布局的商铺,更有古驿站、茶旅馆、船帮、盐帮等一系列特色独具的商帮遗存。
今天的古镇,生活的气息远超过商业氛围。小镇的原住民在自己家门口享受着美丽的黄昏,淳朴自然,岁月静好。我不由得在心中默默祝福,希望这里的人们能平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商业化的浪潮不要吞噬这里的安宁。
在古镇上遛达,我最钟情处是小镇东首,一棵三百年的黄桷树斜依桥头,大树苍劲虬曲,昂首傲立。耳旁,除了老石桥下潺潺的溪水,伴随着光阴缓缓流淌,周围是如此宁静祥和,如果时间允许,我真想坐拥这个静谧的空间。
恋恋不舍离去,径直走向赤水河畔的步道。道路平坦,傍河延伸,房屋参差,倚河布展。途中邂逅贵州航运博物馆、观泰寺、十八帮文化体验馆等多个馆所。可惜时间已晚,闭门谢客了。
夜幕下的赤水河别有一番美景。沿河的景观灯相继亮起,五光十色,河对岸“千年古镇 红色土城”八个字格外靓丽。
在灯火阑珊中,返回下榻的酒店。坐在房间阳台上,听赤水河水潺潺,思绪万千。土城,这座赤水河滋养着的古镇,因盐而生,因河而灵,古迹犹在,遗风尚存,红色记忆,尤为鲜明。古镇从悠远的历史走来,与当今的时代交相辉映。由衷希望这颗“地球红飘带上的明珠”,像赤水河水永葆波光粼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