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甘青双飞8日游(八)西域藏文化杂议
龙小平
甘青双飞8日游山玩水,异域风情大开眼界,收获良多。其中最有感慨的是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的藏族文化。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这次旅行,接触藏族,蒙古族……感受最深的是藏文化,特别是藏医学。
藏民族医药科学可谓相当发达。藏医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吐蕃时期已形成体系。在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期间,藏医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藏医学鼻祖宇妥.元丹贡布在集古代藏医的基础上,吸收四方医学精华,编著了《四部医典》。
藏医诊断主要为问诊、望诊和触诊等。藏医一般将疾病分为寒症和热症。治疗方法有催吐、攻泄、利水、清热等,除了内服药外,还有针灸、拔罐、放血、灌肠、导尿、冷热敷、药物酥油烫、药物浴等。藏药约有1000余种,常用的基本有400种,多采用成药。
藏医对人体构造有具体而深入的了解,在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中可谓独树一帜。按照藏医学说,人体有七种基础物质和三种秽物。这七种物质为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这七种物质都是有形的物质,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而三种秽物则是指粪便、尿液和汗液。
藏医认为,全身共有骨头360块,其中脊椎骨28块,肋骨24条,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处。韧带16处,头发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藏医认为,人体有一系列管线系统。其中的白脉十分重要,《四部医典》对此有一段描述,说"从脑部脉的海洋里,像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水脉有十九条。"还有像丝线一般的连接脏腑的脉等,这与现代神经的概念颇相一致;而藏医所说的黑脉,认为它像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其分支有大干脉,有小脉700条,更有微细的脉道遍布全身。这里所说的"黑脉"似乎并非仅指血管。
在藏医药博物馆参观,接触了藏医央嗄老师,他观察量测我双手,立马说出的毛病,同伴们也为他的神探而惊讶!事后他说这功夫完全来源于参与天葬得來。
2015年西藏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制定《西藏自治区天葬管理条例》的议案,这是西藏有史以来第一次从立法角度管理天葬事物。天葬是藏族的一种葬礼,每个学藏医的人又是天葬师,必须要参加,天葬开始后,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待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就向周围的鹰示意。得到天葬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子吃得干干净净。还要根据五脏六腑的色气断定死者的病因死因。可以说天葬师是人体解剖学专家,望闻病源的高手。他们快速准确看病就不足为奇了!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高寒缺氧,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然而,由于民俗文化和藏医学的发展及普及,使藏民族立足生存于雪域高原。在这片土地上,藏医养生的庇护下仅百岁以上老人就有100多位。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西藏人均预期寿命达70.6岁,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藏医养生学便是博大精深的藏医药主要内容之一,为人们保护身体、养生、防病治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藏医养生学不仅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有着现实作用,而且对藏医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自古以来,藏医养生学在藏区广泛应用,使在高寒地区生息繁衍的藏民族身强体壮、平心静气、祛病延年.....藏医药的特点有些类似于中医药,却又不相同,纯天然的草药治病理论,要比西医化学药物安全一些,至于藏药中一些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成分,到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藏药能不用高昂的医疗设备和天价化学药品就可以治愈很多疑难杂症。
由此,藏医药理应推广,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