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萧红故里--呼兰
流经哈尔滨市的松花江有一条主要支流叫呼兰河,在中国千万条江河中它名不见经传,可如果在呼兰河后面加上一个传字变成《呼兰河传》时,相信有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个人,对了,那就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女作家--萧红。而萧红就出生在呼兰河畔的小城呼兰。呼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清雍正年间始设呼兰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片黑土地养育了萧红,也让她以卓越的才情和女性特有的视角,用清丽的笔书写了北方黑土地底层民众生活的悲凉和灵魂的抗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几部成名作,使萧红成为了一位影响中国和世界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那么,是什么样的风水宝地和人文社会环境孕育了这样一位才女的,感兴趣的话,就请和我一起去呼兰一探究竟吧。从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乘上553路公交车,途经松北区和呼兰区的新城区(利民开发区),跨过呼兰河大桥就到了呼兰老城区。过桥第一站下车后,沿着萧红大街前行不远就看到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休闲广场,而萧红故居和萧红纪念馆就很醒目地坐落在广场的边上。萧红 故居始建于1908年,占地7000平方米。是中原建筑与东北地方传统民宅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萧红1911年就出生在这座具有北方特色的民居里。
典型的北方家居陈设,炕头和炕梢摆放的是北方人家特有的炕琴。
近代风格的梳妆台。
这几个房子是磨坊、厨房和长工住的地方。
有关萧红及其故居的信息渠道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通过这张门票上的文字,对萧红应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吧。当然了现在的故居是免费开放的。
作为一个重量级的名人理所当然的会有一个纪念馆,而萧红纪念馆就依偎(这里用依偎一词不知恰当否)在萧红故居的旁边。纪念馆于2011年萧红诞辰100周年之际开放,展区面积1600平方米。外观以瓦灰为主调,与故居交相辉映。
展室上下两层,诉说着萧红那一段传奇式的人生。
这是萧红纪念馆开馆时的纪念门票,这个版本的门票不多,我很喜欢。
离开萧红纪念馆,下一站要去的地方是呼兰文庙。步行不到十分钟就看到了文庙前的孔老夫子的塑像。在不大的有些简陋的广场上总觉得缺少一些衬托,孔子塑像显得有些孤单。
这是1938年竣工的呼兰文庙,其建筑群和中国其它地方的文庙一样,也是棂星门、状元桥、泮池、东庑、西庑、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的布局。整个建筑群维护的很好,但近万平米的庙内却没有一个工作人员。还好,宣传资料可以随意拿取。
这个状元桥大概是没有真正的状元从这走过,但愿出过才女萧红的呼兰能够多出几个高考状元。
单檐歇山顶七开间的大成殿。
离开文庙南行不过数百米就来到了石公祠历史文化街区。石公祠,始建于1927年,是给二十年代的驻呼兰陆军中将绥海镇守使石得山将军逝世后建造的祠堂。透过围墙紧锁的大门,看到中式牌坊一座,楹上雕“带砺河山”四字,牌坊左右各有一座石碑,牌坊后的石公祠为三间厅堂西式砖混结构。遗憾的是,因不开放看不到祠堂里面情景。
恋恋不舍地从石公祠收回目光,回过头来五十米外,两个建筑兀立在眼前。
这个牌坊样式很别致,据说几个门洞里分别各有石碑一通,可惜文革时期毁坏了。
这个是钓鱼台,北侧是台阶,南门有城堡式护栏,台上有石方桌一个,南北两侧分别刻着“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等文字。这两个建筑是绥海镇守使石得山1923年修建。
早就听说呼兰的西岗公园很有名,所以还是赶紧过去看看吧。西岗公园建于1916年,已有百年历史,占地10公顷,内有古建筑四望亭、昭忠祠、百年仙人掌、萧红纪念碑和萧红墓等景观。
这是位于西岗公园中部的萧红纪念碑,1992年建成,碑座是大理石书形图案。
这是位于纪念碑后面的萧红墓,为青丝冢,棺室内有萧红逝世时其丈夫端木苷良蕻留下的一缕青丝。
四望亭,1927年建。亭子挂着的一幅对联值得品味。四望亭处历经沧桑留下才女迹,呼兰河水源远流长传送萧红名。
西岗公园内的仙人掌,植于1896年,以“亚洲存活时间最长的人工栽培仙人掌”记入吉尼斯纪录。
这是西岗公园内的昭忠祠,建于1927年,是当时民国政府为祭祀因剿匪战死的官兵而建的。
西岗公园内抗日烈士李振华之墓。能在这样一个地方有一块葬身之地,也不枉了一名革命烈士的身份。
这是西岗公园内,日本侵略军为战死的侵华日军修建的“英灵塔”,光复后愤怒的中国民众将塔尖铲除,现只剩塔座。
这是与西岗公园一道之隔的关岳庙,建于清乾隆年间,重建于2003年,占地2万平方米,庙内建筑有三清殿、慈航殿、药王殿和财神殿等,关云长和岳飞应该是供奉的主角吧。
这是关岳庙门票,现在已不使用了。然而对于一个门票收藏爱好者的我来讲,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收藏品。也许是上了一炷香后,得到了上苍的眷顾吧,恁多张的精美门票进入我的囊中。
供奉关老爷和岳元帅的关岳庙里,怎么还有孔老夫子的塑像啊?问庙里的人却也没说个明白。不多想了,还是前往下一个景点三光庵吧。
三光庵建于1912年,1987年迁建于现在的位置(呼兰河东岸)。整体建筑规模不大,历史道是已有百年。
三光庵的大雄宝殿还是有些气势的,没注意到殿上高坐的是哪路神仙。香炉里飘出几丝青烟,没有看到跪拜的香客,不多的几个信女在闲聊,问其该庵可曾有过门票,回答是重来就没卖过门票,看来还是少有的虔诚之地啊。
离开三光庵走过几条街,就看到一个崭新的牌坊,走近一看原来是重建的城隍庙,其沿革历史见下图。可惜免费开放,如果有门票留作纪念该有多好。
不知这个城隍殿里供奉的是冥界里哪位地方官。
供奉的是送子娘娘吗?忘了仔细看看了。
慈航殿道教佛教都有,这里供奉的又是何方神圣呢?
看过城隍庙又奔西岗公园方向,来到了清真寺,该寺不对外开放,经沟通后允许可小看一会儿。清真寺始建于1877年,迁建于1956年。占地不到两千米,主题建筑不大,服务性的辅房道是有些规模。
这个瑶殿到是挺有特色,方形翘檐,攒尖顶古塔式。
卷棚顶清式硬山的拜殿。可看的东西不多,天色不早了,抓紧时间赶奔下一个景观天主教堂。
该天主教堂建于1908年,仿哥特式的典型欧洲教堂建筑。素有“东方巴黎圣母院”之美誉。旁边二层教会楼为仿巴洛克建筑。站在休闲广场上仰望着高高的双塔形尖顶,感受到整个建筑的雄伟壮观。养眼啊!
这一天里独自急匆匆的走了两万多步,走马观花般的体验了一回呼兰的历史文化,感觉还是收获满满的,给自己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