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拾忆
苏州 顾宗玲
自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至1953年7月,抗美援朝胜利结束,这已是一段渐渐远去的历史。但在我的记忆中,却还能清晰地忆起一些不太完整的片段。将这些碎片拼接,串连成我人生中的一段难忘时光。
抗美援朝结束时,我还是个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老师教会了我们唱“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垮了美国兵呀……”《全世界人民团结紧》,还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些歌不单孩子会唱,大人们也会唱,这些回旋在神州大地上的激昂的歌声,迸发出保家卫国的强烈情感,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1955年我已是一个小学生,每天上下学要路过一处荣军医院。高高的斜坡上,大门朝北开。在那里治疗的都是在朝鲜战场上受伤的志愿军。那时青年人会组织起来打腰鼓、扭秧歌,慰问志愿军,我的姑姑就是其中之一。看着她们穿红着绿,绸带飞扬,听到鼓声咚咚,心中很是羨慕。终于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慰问荣军叔叔,大家一律穿上白衬衫、蓝裤子,排队走入斜坡上的大门,里面有个礼堂。那次我参与的节目是舞蹈《拔萝卜》,也是我第一次的慰问演出,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烟标上的抗美援朝元素
回想起那些岁月,处处唱响的抗美援朝歌曲,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合力。周围人对抗美援朝战争多方关注,并自觉投入抗美援朝运动,以各种方式支持抗美援朝,如开展签订爱国公约活动的,自觉捐献各类物资的,制作各类慰问品送给志愿军的,连常见的日用品也印记了抗美援朝元素。
铜质挂锁(上)与墨盒(下)
那时我尚小,以儿童的目光关注到的、至今仍记忆清晰的,就是那张贴在学校墙上的宣传画《我们热爱和平》,画中照片上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怀抱和平鸽。可能是照片中的人和我同龄,倍感亲切。这幅画紧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这个主题,表现出人们期盼和平的心声。后来听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几乎人手一张,成为他们浴血奋战的重要精神力量。
茶叶罐上也印上了《我们热爱和平》
时至今日,当年的一些慰问品还能见诸民间,成为人们对这一段历史的追索。下面是我的一位朋友珍藏的抗美援朝纪念品。
这枚战斗英雄纪念章,十分少见。志愿军功臣30多万,但如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模范才400多人。
眼镜袋上千针万线绣出的或许是妻子对丈夫的一片真心;慰问袋中的水果糖,是寄赠者的一番浓浓心意。面对战争,人们除了对参战亲人的牵挂,最想表达的就是对和平的渴望。
凝视这些饱含着历史陈迹的藏品,填补了我记忆中的空白,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军民一家同仇慨的气度和热度。
无需千言万语,人们自觉地将国与家,将祖国与个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时间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朴素的家国情怀,是当时战无不胜的精神动力。
之后,以抗美援朝胜利为主题的影片,乃至音乐作品相继涌现,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学生时代不可忘却的记忆。
1958年前后,电影《上甘岭》在苏州上映,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了这部描写朝鲜战场气壮山河的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一时间,学校里学唱电影插曲《我的祖国》蔚然成风。“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由郭兰英唱响的歌曲,它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那时,我已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唱的同时,同学间还相互地询问着,这条大河是哪一条啊?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那时好幼稚、好痴情!
当我上高中时,电影《英雄儿女》上映,这部描写广大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国土上流血战斗的影片,引起了极大轰动,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抽出时间观看了影片。主人公王成成了同学们心目中崇拜的英雄,“风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自然也成了学生们最爱唱的英雄赞歌。课余时间,教的教,学的学,歌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校园里。
回顾遥远的学生时代,竟有如此耐人寻味的片段穿插其中,而且,这些片段都体现了同一个主题:中国人民的万众一心。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人心齐,泰山移。万众一心、勠力同心是我们赢得这场胜利的力量源泉。
时至今日,当读到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关于“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的深刻阐释时,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万众一心、勠力同心”之说深有感触。当年在抗美援朝时形成的这种精神,保证了我们赢得战争胜利。在当今新时代,“万众一心、勠力同心”,同样是无愧于使命担当、夺取新胜利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注:文中抗美援朝纪念品,均系江苏淮安收藏家李成宾
先生所珍藏,照片由他支持提供,特致以诚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