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上海外滩(下)
沈剑勇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外滩不仅是中国的上海,而且是世界的上海。
1992年,一个彻底改变外滩面貌的综合改造巨大工程,在我的家乡全面打响。
那个时候的上海,虽说是改革开放年代,但计划经济下的票证时代并没有结束,市民还需要用购粮证和部分日用品票证购物。还有,历史给上海留下许许多多马路狭隘、路况差,造成行路难和行车难的马路困境!
据1978年版的《上海指南》显示,全市公共交通线路有73条,加上早晚高峰车与通宵线路有37条,总共110多条线路,担负着当时上海一千多万市民的出行与上下班。
外滩是上海政治、文化、贸易、金融的文化中心,每天光是途径外滩上下班职工与往来办事人员近4万人次,机动车辆进出900多辆,自行车进出达1万多辆,至于慕名而来观光旅游外滩社会过往人流更是无法统计。但据1991年有关部门统计,经过外滩的公交车达3056个班次,高峰时平均每小时达361个班次,由于道路窄碍,机动车的运行速度与自行车车速相仿,这些问题无疑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了新挑战。
外滩不仅交通困难,黄浦江的防讯墙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上海地势低平,水患始终影响世世代代上海人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现有的防讯墙是1972年改造,二十年来,外滩始终尽职地抵挡着巨大潮流和风浪,但它碰到特大潮流显得力不从心。
人们在呼唤新外滩,时代在呼唤新外滩。
1992年的初春,外滩工程列入上海市的重点工程,于是有了千军万马战外滩的热烈景象。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七月流火,建设者们为了早日改造外滩,奋不顾身,排除万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上海外滩的形象已经清晰,新外滩已经款款向我们走来!
沿着黄浦江拾级而上, 只见一排高6.9米、宽14.4米,总长771米的外滩防讯墙悄然屹立。一改过去一字形的低矮旧式防汛墙。新的防汛墙从原来的位置向外移动6至43米。改成的防汛墙厢廊的外则用于防汛,人们看见的宽阔整洁的顶部供游人漫步悠闲。内部则可停放数百辆车子,并开放多家大型商场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餐厅与酒吧。
上海的中山东一路出发,从原6车道拓宽至10车道,一改长期以来车行如龟,交通堵塞的状况。新开发的外滩道路并同吴淞路闸引桥既拓宽后的吴淞路连接,向北经四平路直达江湾五角场,向南直通南浦大桥和其它各条线路,形成最壮观的南北通道。
南京东路口以陈毅塑像为中心,附以耳目一新、彩虹飞舞的喷水池,加上拾级而上的宽敞的悠闲平台,形成一个富有庄严肃穆氛围的纪念性广场。空厢顶部的沿江人行道设有32个半弧形观光瞭望台,以及有64只仿古式艺术宫灯,同8座由花岗石制成的艺术灯柱浑然一体。游客可在宽阔的平台凭栏远眺对面的浦东新区与浦江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改造后的新外滩成为亿万人民旅游观光的打卡之地。
有一年,我带领几位外地朋友去上海南京路一睹外滩的风采,在封路之前,我们已经进入外滩广场,这一年早期的广场中央摆放着一字形便民服务摊位,并且在上海外滩头一回拉起了无线广播。由于封路时刻已到,广场中央的人流顿时如潮水般的涌到外滩广场中央,只见一眨眼,外地的朋友被挤得已经无影无踪。说时迟那时快,我连忙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和笔,三下五除二地写下“寻人启事”,递给一位身穿警服的美女播音员,这时,外滩上空响起了清脆悦耳的声音,“某某同志请注意了,您的朋友在陈毅雕像傍等您。”声音划破天空,在蔚蓝色的上空回荡。外地朋友听见声音找到了我,这是我平身第一次运用广播解决在上海外滩寻人启事的先河,虽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上海外滩在人潮如流的热闹景区,再摆摊为民服务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恰巧我又成为外滩唯一记录政府部门设摊为民服务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到了二千年以后,逢年过节,外滩的观灯或者封路,均有武警部队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后的新外滩无形之中把曾经的一字形防讯墙消失的无影无踪,作者曾经写过上海外滩爱情墙的由来。但历史不能忘记,此时此刻,作者郑重建议上海市人民政府在陈毅广场一侧永久性建立一座“爱情墙”丰碑,让现在千千万万的男女青年牢记父辈过去的爱情记忆,所有的地图与广告都要在外滩标注爱情墙的位置。
上海黄浦江外滩畔
在苏州河畔
在四川路桥畔
在庆祝建党百年历史的时侯,上海隆重举办了“永远跟党走,主题光影秀”活动。几十万人有序地蜂蛹进入外滩广场,一睹那灯光秀的风采。外滩百余座具有欧美风格建筑华灯闪耀,与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和上海金融大厦相得益彰。作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拍下赏心悦目的魔都外滩夜景,记录外滩历史的瞬间与变化。这时,眼花缭乱的灯光摇戈地划破夜空,形成了新时代的不夜城。朋友,如果您来上海,一定不要忘记到外滩打卡去哊!
后记
作者终于完成了“我的家乡——记忆中的外滩(上、中、下)”三集,在此,好不容易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尽可能高度概括上海外滩的百年风云的属性与外延。为此,请有识人士拔冗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