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门票说说“鲤鱼跃龙门”美丽传说中的“龙门”
罗斌林
我们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
据传: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眼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又游回黄海。不幸,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便呜呼哀哉了。
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儿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鲤鱼们看罢美景,就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 “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们一听,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炼摔尾跳跃之功。就这样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跃上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过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 “好大一群鱼!”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对群鱼说: “禹王说: ‘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群鱼齐呼: “多谢禹王!”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鳃,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地跃上了它们日夜向往的龙门。
却说有条为众鱼唤气垫身的金背鲤鱼,跟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惟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一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一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怪道老人传说,过去在黄河上捞鱼的人如果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就立即放回黄河中。学校招生出榜,姓名上点红作法就来源于此。晋、陕自古读书人多,便把“书生进仕”,喻为“鱼跃龙门”。因此,许多地方的书院、文庙大门照壁上都刻有砖雕的“鱼跃龙门图”。
传说归传说,实际上,鲤鱼跳的这座龙门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着。
这个“龙门”就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一块地方,今称禹门口。禹门口,在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中。晋陕大峡谷南端叫龙门山,因为黄河流到这里,两岸都是峭壁,向南就是宽阔的河床,就像两扇大门一样。这里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水势汹汹,声震山野。黄河流经禹门,河道渐狭,河水千回百转,奔腾澎湃,激山为浪,人称"禹门三级浪"。
(禹门口地理位置图)
禹门出口处,宽约百余步,水流湍急,波涛汹涌,道是“平地一声雷”。东岸有一块二十多亩的平坦地面,上建禹庙,相传是汉代创建,重修于唐、元、明、清。禹庙屏阁楼亭,画梁雕栋,依山傍水,形势壮伟。庙中明德殿,正祀大禹塑像,衣冠庄严,冠冕堂皇,神态栩栩,其容如生。
按古人说的距离,龙门山在陕西韩城县城东北约八十里处,山西河津西北约三十里处。龙门处黄河之险,更重要的是,龙门以北的黄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势较高,到了龙门以下,黄河的地势变得低平。黄河在龙门段形成了巨大的冲力,这是龙门以下黄河段变宽的原因之一。由于处在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中,龙门自古就被人称为“大河之要津,(黄河)中游之险塞。”河津这个地名,就和龙门山的这种地势有关。有一个著名历史人物就生在龙门,他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这是司马迁自己在《史记-太史公自叙》中提到的。
龙门跨黄河两侧,自古就是由关中(陕西)进入河东(山西)的战略要道,历代兵家欲争陕、晋者,无不争雄于龙门。如果你的兵力较弱,没关系,只要你能守得住龙门,敌军再强也进不来。五胡十六国中后期,统一北方的前秦崩溃,姚氏建国在关中,就是后秦,山西境内现出一个慕容氏建立的西燕国。后秦皇帝要出兵进攻河东,兵力远强于西燕,可西燕不多的兵力守在龙门,纵是秦兵强如虎狼,也只能望河兴叹。
到了南北朝后期,北魏分为东魏(北齐前身)和西魏(北周前身),宇文泰控制西魏,高欢控制东魏。东魏名义上的国都是邺,但高欢最看重的城市则是晋阳(山西太原)。这意味着龙门将是两魏争夺的战略焦点,东魏控制龙门则能固守晋阳,西魏控制龙门则能东向争河东。此后,无论是北齐攻北周之关中,还是北周攻北齐之河东,龙门都是最便捷的战略通道。到了隋唐时期,龙门的战略地位依然非常重要,李渊从太原起兵攻长安,李世民过河攻刘武周,走的都是龙门这条路。
解放后天堑变通途,陆续建成铁索桥、公路桥和铁路桥,连通了秦、晋两省,两岸行人车辆通行无阻。三桥并列横跨黄河上空,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