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双璧(上)千佛崖
苏州 顾宗玲
广元市,古称利州,素有“川北门户、蜀道咽喉”之称,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是巴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对于这座知名度不是很高的的古城,我心仪已久。2023年6月,参加安康国展后,终于踏上蜀道,来到广元。这里,空中和地上的交通很方便,嘉陵江水縈绕的小城很秀美,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很丰富。游程匆促,只能选取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点,借以感受一回这座城市的古韵今风。
千佛崖
当复兴号机车在嘉陵江西岸呼啸而过时,我正走在东岸的金牛古蜀道上。这一段不足三百米的石板路,青石斑剥,苔藓蒼蒼。金牛道是古蜀历史上首次见于史书的道路,自开通以来便成为联系川陕最重要的蜀道。滚滚嘉陵江边曾是古栈道的所在,山高路险。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入成都途经此处,写有《石柜阁》诗:“石柜层波上,临虚荡高壁……”应是悬岩架木作栈而行,至唐,凿石为路,遂成通衢。
蓦然回首,千年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留下多少军旅商贾,政客士民的足迹。当年的险道与如今的高铁竟在此有了历史性的会面,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令人感叹有加。
金牛道遗址的尽头,就是我今天的旅游目的地——千佛崖。也许,正是为了祈求旅途的平安,从北魏开始, 1500多年间,人们纷纷在此开窟造像,终成大观!
现用门券,券面为菩提瑞像窟(唐)
千佛崖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朝,止于清代,历经千年,从而形成一座长近388米,高45米,造像950余龛、7000余尊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千佛崖下,通衢之道川陕公路108改道崖后,佛国世界显得尤为安宁。山崖之上,佛龛之间,以石阶和木梯沟通,引导游客参观。
我们兴致勃勃地攀高爬下,一路见到的佛龛,有相当一部分因千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受损,风化脱落,残缺不全,面目全非,令人唏嘘叹息,深为惋惜。但相当一部分,得以保存,其厚重的历史、精湛的艺术、丰富的人文,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攀到崖顶,俯瞰嘉陵江,一江翠色。绿水流长,湍湍奔腾,蓝天碧水,风物无边!崖壁洞龛中诸佛,千百年来,静观人间,又该有何感?
唐 神龙龛(第493号窟) 俯瞰嘉陵江
千佛崖石窟最有名的龛窟是位居中心位置、规模最大的大云古洞(第512号窟),窟高3.72米,宽5.61米,深9.40米。这是一处唐代石窟,为剑南道按察使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所凿。窟口上方横额有清道光十九年( 1839年)题“大云古洞”四字,故俗称之。
大云古洞(第512号窟)
窟内共有佛像234尊,中心大立佛为弥勒佛,二米多高。身后台基上左、右各有一龛,据说龛中造像分别为高宗李治、武则天二圣。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崖壁两侧分别雕刻四排莲台菩萨立像,共计148尊,虽有些破损,但韵古不俗。大云古洞气势恢宏,组织严谨,造像布局富有创意。
大云洞旁的韦抗窟(第513号窟)又是一处看点,共计造像十三尊。窟内两尊菩萨造像,是典型的盛唐时期造像风格,雍容大气。龛壁有唐、宋、明、清题记20余则,是千佛崖保存题记最多的洞窟。右侧崖壁上题 “开元十年六月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功德”, 记录了千佛崖于唐开元三年(715年)韦抗发起开凿,整个工程于唐开元十年(722年)六月基本完工。韦抗历史上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堪称参与开凿千佛崖官阶最高者。
韦抗窟(第513号窟)
莲花洞位于千佛崖中段底层,当我步入此洞,举头一望就忍不住“哇”了一声,感叹窟顶藻井正中盛开着的那朵双层莲花美轮美奂,花中心是一幅八卦图,周围布满散落的牡丹,整幅浮雕仍呈现着缤纷色彩。窟内东、北、南三壁各雕凿一个大龛,内刻一佛二胁侍,三龛的空隙处又凿有数十个小龛,刻有佛、罗汉、观音等百多尊。据介绍,此洞开凿于武周时期(约690—697年),莲花直径1.2米,牡丹是宋人所绘。尤为传奇的是莲花洞弥勒佛,据说是武则天的化身,居中而坐,应该是当时武周政治气氛下的特殊产物。
莲花洞(第535号窟)
苏颋龛由唐代高官苏颋捐资修建。苏颋在开元初年为玄宗朝宰相,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文人,曾于721年春、723年夏两次入蜀。第一次巡行经过千佛崖时,见千佛崖一派热火朝天的开窟景象,于是捐资开凿龛窟。当他第二次入蜀时,石窟已经完工,即今所见之苏颋窟(第211号窟)。欣喜之余情不自禁作诗一首:“重岩载清美,分塔起层标。蜀守经途处,巴人做礼朝……” 当年,苏颋从京城聘请具有全国造像工艺最高水平的能工巧匠,在此留下了雕凿精美的龛窟,从而推动了千佛崖造像活动的兴盛,提升了造像技术水平。今日所见,苏颋龛菩萨造像,雕刻细致华美,左右菩萨的珠串和璎珞等细节处,尤其吸睛,此窟应是千佛崖唐代窟龛中最精美的佛龛之一。
苏颋龛(第211号窟)
千佛崖最为精美的洞窟,应是编号806号的“多宝窟”。整个窟龛以《妙法莲华经》为题材,雕凿了释迦、多宝佛与二弟子二菩萨六尊造像,造像顶部还雕刻有天龙八部的浮雕。左侧的菩萨造像,尤为吸引眼球。菩萨高1.35米、肩宽0.3米,身穿长裙,整体呈现出s形状,可谓婀娜多姿,手持一支长柄莲茎,故被唤作“持莲观音”。菩萨眉眼细长,颔首微笑。其优雅曼妙的身姿,灵动腼腆的表情,被人们称为“东方维纳斯”。
多宝窟(第806号窟)
持莲观音(唐)
当我们自最高处返回地面再昂首回望时,只见眼前的崖壁上密布的大小不一、密如蜂巢般的佛龛,蔚为大观。明正统七年(1442年)会稽人何宗毅合家还乡,途经千佛崖,与妻子顾氏舍资财重装龛像祈求家人平安,在崖壁上镌刻诗句曰:“大云梵景殿岩多,法法盘空鸟道过。百尺金身堆拥壁,千龛宝像列森罗。叠叠山峰朝彩阁,迢迢江水远清波。雕剜剐斫工奇巧,望像如生世不磨。”而今,诗中所描绘的佛国仙境犹在,即便是经历了1000多年的沧桑岁月,尤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修川陕公路,南侧崖壁造像被炸毁,至今依然保留了高45米,十三层的壮观石窟群,实在太难能可贵了。
千佛崖多数龛窟体量虽小,但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雕凿精致,极富创意。造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情感丰富,大半为唐代遗存,保持着雍容华贵、健壮丰腴的时代精神风貌。尤为难得的是,历经千年,尚有多个龛窟和佛像仍保留着当年的色彩,岁月留痕,风采依旧。是古代工匠的呕心沥血,才铸就了这千年不朽的传奇,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与知名度极高的中国四大石窟相比,千佛崖只能算是一处小众的石窟群,但就其丰富的内涵、雕凿的水平来说,完全可与上述石窟相与媲美,毫不逊色。于我个人而言,这里的游人不多,进出佛龛自便,不受限制,任凭自己的兴趣和时间,从容参观。再加周边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虚幻与现实相互交融,身心得到放飞,获得感满满。这里,无疑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领略川北文化遗存的绝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