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满故事的紫禁城神武门
罗斌林
神武门是北京故宫的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称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紫禁城的神武门,其实就是人们参观完故宫,从故宫中出来之后,上面悬挂着“故宫博物院”牌匾的那座故宫城门。神武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神武门面对着景山。
在明朝的皇家建筑里,叫做“门”的建筑基本上都会采用歇山顶,就连非常重要的大明门和承天门都是这样,但唯有这紫禁城的四个城门,以及天坛大享门和太庙戟门使用了最高等级的(和太和殿等级相同)重檐庑殿顶,可见这四门的重要程度了!
但是,神武门并不是人们表面上看到的一座城门那么简单,在故宫六百年的历史中,神武门是中国历史重要事件的见证者。神武门不仅现在是进出故宫的必经之门,在历史上,神武门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神武门是六百多年前紫禁城建城时,宫城的四座大门之一,当时这座门叫“玄武门”,是紫禁城的北大门,其余三座大门分别是南大门正门午门,东大门东华门,西大门西华门。不仅如此,在北京城传统的中轴线上,一共有九座大门,(永定门,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神武门,地安门)神武门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构成北京古城宏伟构建的主要坐标建筑。
神武门在功能上主要用于宫内日常出入,也是选妃专用门禁。在历史上,紫禁城的四扇大门,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紫禁城南侧的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皇帝用来立诏、处罚大臣、彰显皇威的主要地方,这个我们在各种电影里经常见到,“推出午门斩首”是最常见的电影桥段。与午门对应,神武门则是故宫的后门,主要是供后宫人员出入。不过,虽然神武门的主要作用是后宫供后妃及宫室人员出入所用,但在历史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国家仪式方面的作用,其中最有名的活动,就是清宫每三年一次的选妃活动,所有候选的女子,都是由此门出入后宫。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亲蚕礼是由皇后所主持,率领众嫔妃祭拜蚕神嫘祖、并采桑喂蚕,以鼓励国人勤于纺织的礼仪,和由皇帝所主持的先农礼相对。透过这样的仪式,不但有奖励农桑之意,也清楚界定男耕女织的工作区分,自周代以后,历代多沿袭奉行。)即由此门出入。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多从此门入宫。此门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员出入皇宫的专用门。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门出宫,但随行嫔妃必须由神武门出宫。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宫,则一同出神武门。
神武门见证了历史上崇祯帝自缢与溥仪被废两大历史时刻;神武门虽然仅仅是紫禁城的后门,但它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朝代的覆灭,这就是故宫六百年历史上的两个朝代的末代皇帝,崇祯皇帝的自缢,与清帝溥仪被黜。神武门见证的第一个皇朝的覆灭,便是明朝崇祯皇帝的煤山自缢,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黎明,京城内城失陷,崇祯帝带着手下出神武门,上了一路之隔的万岁山(现在的景山),自缢而死,宣告明皇朝亡。而1924年11月4日的下午,神武门见证了这座皇宫的最后一位主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正式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也同样是从神武门落寞离开的。
神武门与地安门的钟、鼓楼并称“三楼”,专司京城的“晨钟暮鼓”;神武门虽然是紫禁城出入的门禁,但是,从功能上来说,它承担的却并不仅仅只是紫禁城内城的功能,还承担了京城的一项主要功能,那就是报时。在没有时钟的古代,京城的计时,就是依靠鸾仪卫在神武门城楼上的钟、鼓,与设在地安门的钟楼、鼓楼,共同协作。每到黄昏,神武门钟楼先鸣响一百零八声而后再“起更” 。当时,一夜分为五更,亦称五夜或五鼓。一更约两小时。每到一个“更次”,则由旗鼓手鸣鼓,直至第二天早上,五更已尽,再鸣晨钟,也是一百零八声。地安门北的钟、鼓楼,同样如此,所以古有“晨钟暮鼓”之说。但皇帝住在宫中时,规定神武门不再鸣钟。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写有“故宫博物院”的匾额就被悬挂在神武门之上。当时的匾额是由李煜瀛(时任博物院理事长)书写的。五个颜体楷体大字“故宫博物院”,端端正正、很气派、很威严。
(李煜瀛书写的“故宫博物院”石匾)
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博物院”五个字,由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
(郭沫若书写的“故宫博物院”匾额)
尊敬的各位朋友,若您下次去故宫游览从北门而出,不妨回身再多看一眼这座巍峨的,写满故事的紫禁城北大门——神武门。
(从神武门里看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