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门票上的“狼”
汪政
家乡南通的狼山并不高,也就百米左右,所以不能与国内的一些著名大山来相比,更不会用巍峨雄伟的名词来形容。但狼山佇立在江东,却很秀美,是南通的一张名片。最引人注意的是还有一个古怪狰狞的名字叫狼山。为什么叫狼山?为什么在这风景如画、秀美之地却要用“狼”的一个文字来命名呢(图一)?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而被称为“狼山”的小山,还被列入全国著名的佛教八小名山(衡山、庐山、嵩山、天台山、终南山、鸡足山、香山、狼山)。作家余秋雨在他的《狼山脚下》文中一开始就写道:“我去狼山,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名字,在作家心里起到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催化作用。全国各地的景区大都有一个好听文雅的名字。历代文人也为这些名字而绞尽了脑汁,几乎成了景区文化里,导游口中的一门独有的知识学问。在一望无际、千里富饶的江海平原上,忽然愣头愣脑突然冒出一座狼山来,不禁让人精神一振。这名字好不粗野、拙犷、狞厉,好像故意要与江海文化开一个幽默和狡黠的玩笑。有人讲是因为山形像狼,也有人讲因为很远很远之前这里有过狼的踪迹……到后来通州(南通旧称)城里有个文官,觉得用狼的山名太野,取谐音为“琅”山。又因山的东部岩石呈紫色而称“紫琅”山。但通州老百姓似乎更喜欢仍用狼山一名(图二)。
不管怎么样,在南通本地老百姓间常流传这么一句调侃:“长桥不长,观音山没山,狼山没狼”(长桥、观音山、狼山都是南通人熟知的本土地名)。另外还有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大圣菩萨借狼山,有借无还”。什么意思呢?讲很久很久以前,大圣菩萨听说通州有个好地方,心里高兴就来此转了一圈。见这里山明水秀,珍花奇(图三)。因山上有个老白狼在作怪,决心为民除害。于是装成一个敲着木鱼化缘的和尚,在狼山脚下向白狼精借一纳地休息。白狼精一见和尚长得白白胖胖立生歹意,想吃饱了肚皮。白狼精装着笑道:“何为一纳之地”?大圣道:“只要让我身上的架裟铺在地上,够我打座入定”。老狼看着架裟不大,便“一言为定”答应了。大圣也道:“说话说数不得反悔”。说罢将架裟脱下向空中一抛,刹时间空中金光闪耀、彩霞满天、五彩祥云远远地飘来,瞬间就将整座山包罩起来……。此时白狼精吓得如同呆傻子一般,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才方醒过来和尚法力无边,争斗不过,只好率众兽逃跑。临走之际大圣道:“既然你把山借给了我,我也给你留个名吧,以后此山就叫狼山”。白狼精走了,山间太平,江海平原上再无狼迹,此地也因此留下了以上的这句民间歇后语。所以至今狼山山颠的广教禅寺内,仍供奉着大圣菩萨——僧伽(图四)。
离狼山东大门不远的“入山之门”草坪上,竖有一座“白狼″的塑像,一侧还有流传已久的这个民间故事浮雕壁画,是在告诉游人狼山的故事?还是告诉游人民间的歇后语传说?其实在这里都已经不重要了(图五)。
当万里长江日夜不息滚滚来到了狼山脚下时,两岸也忽然开阔起来,江水将要在这里继续奔腾向东扑向大海。北宋诗人王安石曾任南通海门县令,在一个初春的清晨登上狼山,便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狼山观海》“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传者几时回?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全诗气象磅礴,蔚为壮观,足见王安石的不凡胸襟和气魂。而山门上的一副石刻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又使人眼界顿开,心胸豁朗(图六)。
狼山面向大海,“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千百年来这里流传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宽阔湍急的江流中,白鸥翱翔,涛声依旧。所有的这些情景都是狼山亲眼所看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