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的歌
钱宝林
今日是今年双节假日的最后一天,想着天气已凉,增加了一层衣裳。眼见得街头的路树树冠已然换装成黄色。蓦然间,便觉得时日飞快,容不得思量。便约了券友高兴武,就近观赏一下今秋的味道。
观双节的新闻报道,西安城墙的雨伞,兵马俑前的人流,可可托海的喧闹,都给人一种失去恬静美好的感觉。真不如看看自己家乡的山庄,几万把人的中外游客,散落在园子里,亦如鹂莺在乔木间嬉戏,又如麋鹿在草滩中觅食,悠闲而惬意。
其实,逛山庄和外庙都是近在咫尺的事,我们这个年龄段又是免票,但一年中忙忙碌碌,也是难得去上一回。那么,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就是圆亭子(普乐寺)和方亭子(安远庙)。
这两座庙宇,分别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前者是进一步平抚了东北边疆少数民族的归顺,意为大清一统,普天同乐。而且此庙采用山门朝西,后门向东的规制。向东是敬畏罄锤峰这个神物,向西是朝向山庄,与其他庙宇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围绕在大清的麾下。后者的安远庙似乎比前者更加重要,他的朝向也是直指山庄,这是为蒙古达什达瓦部族而建立的。乾隆皇帝对这个部族给予了特殊的关爱。想想看,一个六七千人的部落,在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意图分裂的背景下,他们的亲人被杀,家庙(固尔扎庙)被战火焚毁,在部族陷入了灭顶之灾的情况下,他们心向大清,其中,十七名喇嘛,背着被分裂者砸碎佛像的残片敬献乾隆皇帝。乾隆谕旨重铸铜像,供奉在普佑寺。1759年(乾隆二十九年)在部族总管布林的要求下,乾隆皇帝御批他们迁居热河。在达什达瓦部分两批行程万里,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到达热河。由于与叛军战斗和长途跋涉,到承德后,男女老幼只剩下2136人。达什达瓦部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乾隆对达什达瓦部众甚为关切,将丁壮重新编为九个佐领,驻防八旗。同时拨给牲畜、划给牧场、发给粮饷。在普宁寺附近的河谷上营建房舍1000多间,供他们居住,随同迁居的17名喇嘛被安置在普宁寺。考虑到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家乡伊犁的固尔扎庙毁于战火,于是在达什达瓦部驻地附近酷似伊犁河谷的山岗上仿固尔扎庙(大金顶寺)兴建安远庙。
安远,安抚远方之意。安远庙建成后,乾隆在此举行了盛大的跳步扎等一系列庆祝活动,并立碑作了记述。这座庙直到现在也成为住在承德的达什达瓦部后代们瞻礼诵经的活动场所。
秋风徐徐吹过,近二百六十年的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这些鲜活凄美的记忆,除了庙内碑文的勒铭记载,各史书也记录在册,更被后人们一代代传承。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有诗曰: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说句实在话,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辉煌,不只是形式上的碧水蓝天、金碧辉煌。他的内涵是真实地反映了清王朝鼎盛一面的鲜艳旗帜,康乾盛世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承德这座新兴城市彰显了清王朝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格局,也是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明证。
请随着我的镜头,看看朗朗阳光下,丝丝薄云中,微醺状态里两座外庙的神韵吧!
本文作者与券友高兴武。
进山门,过天王殿,就看到前汉后藏式建筑的宗印殿,里面供奉着横三世佛,南北两侧供奉八大菩萨。
供奉三世佛分别为: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右边的药师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左边的阿弥陀佛(掌管西方极乐世界)。
过了宗印殿向后即是藏式建筑台阶之上是真如境亭,里面有竖碑一座,记述建立普乐寺之由。
旭光阁下的平台置八座喇嘛塔,塔顶的装饰精巧豪华。其中石台四角是黄色塔,正东是黑色、西是紫色、南是青色、北是白色。这五色代表藏传佛教中的“五行”,即地、水、火、风、空。而五色塔本身又象征五色土,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旭光阁内豪华的藻井下是曼陀罗,里面供奉着密宗铜制佛像“上乐王佛”,又称“欢喜佛”。
在普乐寺游览两个小时后,12时,我们又来到安远庙。
从安远庙前的平台望向对面的行宫和小布达拉,依然感到他们的辉煌。
普度殿沐浴在秋日的浓浓氛围之中。
红墙伴着渐黄的绿树显得安静恬淡。
普度殿里面供奉的是绿度母。黑色琉璃瓦覆顶是避免战火的象征。
绿度母。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二十一度母之主尊。她能救八种苦难,可消除一切众生的烦恼痛苦、满足一切众生愿求,现世富贵平安吉祥,除诸病苦业魔障碍,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苦海,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蓝天中,一袭薄云,绿叶已被寒霜染红,普度殿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红墙里面的白色石台,是西藏典型的都冈法式建筑形式,现为遗址,如果他们矗立起来,这座庙宇会显得更加辉煌。
13时,从安远庙往回返,只见东面的山上罄锤峰高高地挺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