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出了这么一张‘’票”
北京 李俊
中秋、国庆期间,北京天坛公园出了这么一张“票”:
我之所以把“票”加上引号,是因为这枚票说是票,就是票,说不是票,就不是票!为什么这么说呢?
近年来,免票、网上预约和电子票的普及,实用纸质票大有减少的趋势,进门刷刷手机,完事儿!
原来我们给门票的定义是进入旅游场所的凭据,包括场所名称、时间、地点、票价等主要元素,还有人把它归纳出几种价值,什么使用价值、美学(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宣传推广价值等等。随着门票的使用功能被手机代替,进门的手续已经化为电子验票的瞬间,而门票的其他价值手机和电子票就不易在手机上体现出来了。但社会上不少人还是希望有个直观的证据,为自己的记忆留下个念想,也就是要再体现出它的美学(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发行方也有推广宣传的需求,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就出现了“纪念票”!
纪念票没有了价格这个重要元素,但它既可以辅助使用,也可以留存纪念,特别是纪念票的设计制作比较精致漂亮,艺术价值较高,所以仍旧可以称之为“票”。但没有这枚“票”也可以凭手机预约或扫码进入,可见“票”最重要的使用功能在这里基本上已经是“零”了!所以称其为“票”又有些勉强!
天坛公园的门票出的是太多了,我反正是说不出个具体数量,可这次出的“纪念票”却区别于以往,在售票处购买(电子)票后,可以免费拿到这枚“纪念票”,票上有“参观纪念”的字样,但入门却不验此票,而是扫电子票码或手机码,“票”的下方也标注着”此纪念券不作为入园凭证“的字样,完全体现出这枚“票”的特殊身份!
今年以来,北京出现了一些很受票友欢迎的纪念票,如首都博物馆|、宣南文化博物馆、中国海关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包括这枚天坛纪念票,也都以特殊的身份发挥了它们的美学(艺术)功能和宣传推广功能,至于收藏价值的体现,就要看咱们票友在多大程度上的认可了,在我看来,不同形式“纪念票”的推出,或许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的亮点!
2023年10月 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