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游山近轩
钱宝林
避暑山庄的山区部分,占了整个山庄的五分之四,不可谓不大。而山区里面的古建筑,也是藏珠纳宝,处处称奇。今天是10月15日,星期日。我和老伴带你们去一趟藏在松云峡里面的一处遗址——山近轩。这次出游,我们来点干货,以图游的方式,带大家走一趟,你们可得跟着盯紧了点儿哟。
老人出游不必赶早儿,上午10点15分,我们从万树园进了离宫。向右看,那是永佑寺里面的六合塔。
穿过万树园,走过身边的“云容水态”,就看到了“旷观”从这里进入松云峡。
进入松云峡不远的左手边,有一亭名“凌太虚”。它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题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八景。单檐四角攒尖布瓦顶方亭。坐东朝西。据《热河志》载,这里“颢气清英,飘飘然有凌云之致。”
位于“凌太虚”亭脚下有一处庭院遗址叫“清溪远流”,是康熙皇帝所题。是读书吟诗之所。因山溪从门前淌过而得名。它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过了环山车的岔路口,沿溪涧边有一卧碑——“林下戏题”碑,是山庄内“绿毯八韵”、“古栎歌”三块卧碑之一。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还有一首是嘉庆帝的诗句。
继续沿着峡谷前行,满眼的秋色,金黄的树叶和着山上成片的绿油油的松树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案。
顺着御路再往前走,两旁的古松错落排列,有的古松老去了,但枝干依然在坚强地挺立着。南坡上又一遗址出现了,它叫“仙苑昭灵”。是康熙建立山庄时所建。其实它就是一座供奉山神的道观——山神庙。
再向前走,在我们的左面,跨过山涧向沟里去,就能到达另两处幽静的寺庙。“水月庵”和“栴檀林”。
该向右拐弯了,看见松林间幽谷右侧那条小路了吗?那就是通往“山近轩”的路。这里距“西北门”大约还有“松云峡”三分之二的路程。
这样的小路,皇帝如何到里边去呢?放心,皇帝有“二人抬”呀!我们这平民自然要徒步了。
曲径通幽,我们沿着沟谷的东侧,开始深入。这让我想起了原避暑山庄博物馆副馆长、清史专家,我们的老券友冯春江先生讲过:去“山近轩”不仅有漂亮的三座石桥,它还有小桥点缀呢!哪天,券专委组织活动,我带你们去看看。只可惜,近两年,冯老的腰腿有毛病。不然的话,他一定会给我们讲好多有趣的故事和历史典故。
果然,刚刚登上一个小坡,就看见靠在沟谷旁的一个石搭桥,桥面是两块大的长条原石,没有石匠雕凿过的痕迹。这是为了不被沟谷旁的小沟壑夏天下雨毁坏上山的小路而修建的。可见,设计者想的周密细致。再往前走出几米,又是原石搭建的一座小桥在我们脚下溜过。抬望眼,第一座大石桥出现了。
这桥是一洞石拱桥,桥的走向是由东垮向西,向西是有角度的,是为了顺应下泄溪水和洪水的。桥基是条石砌就的,桥拱也是条石砌就的,桥面是条石,桥的栏杆是由一块块石板拼接的,显得既实用又不乏美观。
我给老伴在第一座桥上拍张照。
在西侧向前走,大概有个三四十米的样子,第二座桥又把我们引到了东侧。这座桥的形制和第一座是一样的。只是它的桥拱要比第一座的大一些。
过了第二座桥,沿着沟谷的半腰向前,又一座小桥出现了。不同的是,它的桥面是两块条石铺就的,桥孔也大些,两旁的基石是自然垒砌的,与山体和谐地相处着。
再往前走,是沿着山的坡度提升,自然地用花岗石铺就的台阶,台阶的上面,正好有一对恋人手牵着手往下走,空寂的山野,密布的松林,阳光的朗照,都给人一种浪漫舒适的感觉和享受。
两个年青人经过我们面前,有点吃惊的样子。就问:你们多大年龄了?我和老伴几乎是同一时间回答:都七十多了。他俩啧啧地称赞道:这么大年龄了,还能爬山,真的了不起!
两个年青人的背影消失了,我们两个嘀咕着:我们前些年上狼牙山的时候,也羡慕和称赞过那个年过七十的老太太。如今,轮到别人来称赞我们了。我们笑着,沿着弯曲的高低不平的台阶向上攀登。
到了,这个标识牌也是指路牌。从牌子的左侧向下,就是第三座桥。过了桥,也是向上爬山,就可以到达通向对面山头的“广元宫”。绕过“广元宫”向北就是乾隆皇帝祭天的玉皇顶——“古俱亭”。从“古俱亭”向东就是“二马道”,在那里可以俯瞰到壮观的外八庙。
看照片,我的侧面就是上“山近轩”的原石台阶。我还是先介绍一下“山近轩”吧,不然,你们看了我拍的遗址照片,会大失所望的。
从方位上讲,在“广元宫”的东向,过沟壑,有一组建筑面向西南,略低于“广元宫”,那就是“山近轩”。山近轩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它的位置在山庄松云峡中部的南坡半山腰,坐东北朝西南,是大型的山地园林之一。该园沿山坡东北高西南低,门殿三楹在西南隅,进门相对为正殿,五楹硬山顶,前后廊,前有歇山顶开敞的抱厦。由正殿前廊右出,曲折半绕到西南侧殿,名“娱清室”;左出廊庑曲尺,层叠而上,到东南有室三楹,名“簇奇廊”;簇奇廊前丁接一楼,重屋二层,名 “延山楼”。楼前筑有规整的半圆形露台。山近轩、簇奇廊、延山楼之间有曲廊相通。出延山楼东行上山,有殿三楹名养粹堂,单檐歇山,四周设廊。其东北排列三个草屋,最高处名古松书屋。
条石、青砖、瓦当、与石头为伍
娱清室外的墙基已是残垣断壁。
主殿山近轩建筑的基座依然稳固。
延山楼半圆形露台台基。
看到这种模样,让我们起疑,这就是那个“碧宇净无翳,青窗暑欲蠲。”的山近轩吗?当然是。
自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咸丰以木兰秋狝的名义避难热河。1861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叶赫那拉氏鼓动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于是叶赫那拉氏与奕䜣等人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其实是慈禧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也就是从慈禧执政以来,取消了对避暑山庄的一切修缮工程,直到民国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期间,反动军阀、日本侵略者、国民党一再洗劫、破坏山庄的文物,包括拆毁山庄的古建,偷运大量的文物和木材等,使得避暑山庄满目疮痍。我们看到的现状,就是那伙强盗劣迹的明证。
《热河志》载“轩在山庄西北,峰峦窈窕,环抱橄楹,万山深处,命名‘山近’纪实也。”这充分证明山近轩处于群山的环抱之中。
乾隆作过多首诵山近轩的诗。其中《题山近轩》中写到:
昨雨既云渥,今晴良复便。
笋舆遵栈路,山阁坐筠筵。
碧宇净无翳,青窗暑欲蠲。
拈毫得五字,惟以纪流年。
《山近轩对雨》
塞雨时作止,山轩小憩停。
乍飞一川白,顿失万峰青。
拟议如观幻,画图难写形。
须臾云敛尽,岩瀑尚馀听。
在“卷阿胜境”中展出的避暑山庄沙盘中部位置显示的地方就是山近轩。
山近轩三座桥效果图。
山近轩数字化复原效果图。
避暑山庄数字化山近轩复原图。
从山近轩下来向左,下到山涧的底部,仰头观看第三座桥。其巍峨壮观令人咋舌。联想起来,这三座桥形成之字形穿梭在沟谷间,是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中国人又是含蓄融合的,三座桥是纽带,巧妙地串联起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山近轩就像一颗掌上明珠,托浮在掌心之上,那是何等的绝妙和惬意啊!
桥畔有乾隆皇帝喜欢的柞树,它们无偿地享受着灿烂的阳光。柞树在山庄都是野生的。它是自然的依托,环境的魅力,园林的生机。
回程的路上,古御道里蓝绿黄红之七彩交相辉映,前路一派光明。想康乾盛世的皇帝旰宵理政,犹日孜孜,自诩从不懈怠,为君之难。留下这个偌大的庄园,也是绝为私有,他们的大一统思想时刻萦绕在脑际。偶有闲余,游览山庄,读书吟诗,小憩之中,虽为戏题,仍不忘战火是否熄灭。
我们这代人,虽经历曲折,但生活无忧,更无战乱所扰。祖国强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我中华民众之骄傲。作为家乡人,我们可以随时来到山庄,享受到封建帝王享受不到的身心之快乐。
2023.10.15于头道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