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惠故乡
保定 陶万春
十月的海南文昌,虽说有了秋天的气息,但受台风的影响,阴雨绵绵,多日不散。由于疫情原因,阔别三载,至今方才重聚。
椰风浪琴今犹在,举头四处满眼新。又来到了文昌公园,一隅的八角亭仍然静静地站立。这座近百年的老亭有三层塔式重檐,戗脊隆翘,给人以亭上有亭、古色古香的美感。
移步入亭,抬头观看,30多面金墨、朱墨的匾额和旧时名人题词嵌入八角亭藻井和方柱。“两代仪行堪励俗,千秋俎豆杞怀清。”镌刻其上的文字,展示着这座亭子承载的历史信息。
这座八角亭,系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纪念亭”,当地人俗称郭母亭。亭的背后,是琼籍华人华侨、马来西亚著名侨领郭巨川、郭镜川兄弟艰苦创业、反哺家乡、资助革命、投身公益事业的故事。
郭巨川(1876一1953)和郭镜川(1885一1955)出生于文昌市南阳镇(今属文城镇)美丹村。郭氏兄弟发迹前,家境贫寒,其父郭云龙早己下南洋闯荡谋生,两兄弟在家乡由母亲吴氏抚养。
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吴氏操劳过度并积劳成疾,在郭巨川尚年少、郭镜川还在襁褓之中时,她便告别了人世。当时,郭父仍在南洋漂泊,无法兼顾照料幼子之事,这重担只能落在年迈的祖母李氏(即李太夫人)和伯母王氏(即王夫人)的肩上。
家中男性均远赴南洋异国他乡,在岁月艰难的那段时光里,李氏和王氏一起同心协力,撑起了郭家的一片天。为了生计,李氏不顾体迈,下地耕种;为给孩子们充饥换得粮食,李氏和王氏变卖自己的嫁妆和家中值钱的物件;为照顾体弱多病的郭镜川,王氏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侄子,让自己的幼女喝稀粥。
在含辛茹苦抚养郭氏兄弟的同时,二人也十分注重对他们的引导管教。祖母和伯母的谆谆教诲,在两兄弟心中种下了“为公奉献”的种子,也让哥俩有了深厚的故土情怀。
多年以后,成人的郭巨川前往马六甲埠与父亲相聚,在种植园从事木著、橡胶、油棕、椰子的种植管理采收销售工作,逐渐积累了第一笔财富。二十世纪初,受经济低迷影响,英属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等地)的庄园主大量低价变卖种植园,郭氏兄弟抓住机遇,低价购入大片橡胶园和荒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复苏,郭巨川顺势而为,努力经营好自己的种植园,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为富商巨贾。
此后的数十年间,郭氏兄弟反哺家乡,发展教育,关心民生,援助辛亥革命军,一次又一次慷慨解囊。他们的善举和一片赤诚之心,赢得了时人的褒扬与赞许,二人成为马来西亚有影响力的华侨领袖。孙中山特别授予郭氏兄弟五等嘉禾勋章,以表彰他们对国家事业的贡献。
事业有成的郭氏兄弟,饮水思源,感念先人,筑亭以谢养育之恩。回首往事,郭巨川、郭镜川兄弟认为,他们今天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祖母李氏、伯母王氏多年的养育教导之恩。为感念先人,1936年,兄弟俩斥资在文昌公园修建了郭母亭,以纪念和彰表李氏、王氏之懿行。
“知有家而不知有身,故能善事翁姑,抚养孤儿,不以家贫而馁……知有国家社会而不知有家,故巨川镜川二先生能承亲志,以资助公共事业。”现留存于郭母亭的《郭母李太夫人暨王夫人纪念亭记》中,镌刻着郭氏兄弟对两位“郭母”的深深怀念与感恩。
文昌,自古以来就倡导文化育人,民风淳朴,孝行乡里,在海南岛上远近闻名。穿越时空,藏身文昌公园的郭母亭仍在为市民和游人遮风挡雨,提供了一个纳凉之处,郭氏家族为公无私的精神和情怀,像丝丝细雨,依旧在润物细无声中,滋润着华侨之乡一代又一代的文昌人。
~2023.10.20拙笔于文昌高隆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