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的热门景区。其中被列入国保的碉楼分为以下五处: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三门里村落、马降龙村落群、锦江里村落、立园。国保编号为:5-0502-5-029。
开平原有碉楼3000多幢,现在尚存1800余幢。早的建于明末(16世纪),大部分建于清末民初。至于碉楼建设的起因、功用和它的风格、特色、建筑价值,我所拍的图片会说话。只是当年漂洋过海远走他乡异邦的开平人艰辛的淘金故事和对故土乡情的浓厚萦怀,令游客遐思、感慨。
一、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
自力村,位于广东省开平塘口镇,俗称黄泥岭,由三个方姓的自然村合称自力村,取自食其力之意。村内碉楼群以其建筑精美,布局和谐,错落有致,成为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在开平,沒有完全一样的两座碉楼,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自力村的碉楼尤其著名,在防匪盜贼、抗击日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力村村落的旅游开发的很到位,一提到开平碉楼,第一想到的就是自力村。自力村有很多种门票,这里展示其中的几枚。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是典型的灯楼。这个灯楼尚没有发现有门票使用。
二、三门里村落
三门里村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建于明朝正统年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拥有着开平市现存最古老的碉楼迎龙楼。
迎龙楼由三门里村村民关圣徒夫妇于明朝嘉靖年间兴建,并取名“迓龙楼”,寄托了建设者期望这座碉楼能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和幸福的美好心愿。后因“迓”字少用,遂改为“迎龙楼”。碉楼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52平方米,楼高三层,不仅具有防洪作用,而且在碉楼四周修建了射击孔,具有极强的防卫功能。
从外表看,就可以看出迎龙楼与其他碉楼的明显不同。整栋建筑为砖木结构,楼高三层。第一、二层用明朝土法烧制的大型红泥砖砌筑,早期建造的部分是开平碉楼砖楼中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从而奠定了它在开平碉楼中的重要地位。第三层为民国时期用青砖加建,其正面的外墙上嵌有“迎龙楼”的楼匾。迎龙楼造型简洁古朴,特别是楼顶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非常传统,是开平碉楼原始的模式,代表了开平碉楼的早期形态。
三、马降龙村落群
马降龙村落群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面,东北距开平市区15公里,前有河,后靠山。马降龙村落群仍保存完好的有7座碉楼和8座西式别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碉楼是永安村东头的众人楼——天禄楼。开平碉楼的兴建主要是防匪防涝,天禄楼也不例外,而在那社会动乱,土匪出没的年代,天禄楼曾是村人的“保护神”。
马降龙村落群虽然开发的比较晚,但是也有不少品种的门票。
四、锦江里村落
蚬冈镇的锦江里碉楼群,只有三座碉楼,但瑞石楼是“开平第一楼”,还是非常有看点的。锦江里村落目前也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也是有门票的。
五、立园
开平立园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塘口镇赓华村,是塘口镇旅美华侨谢维立的私人园林。开平立园以人名作园名,有“立树立人”的含义。
开平立园从1926年动工建设,1936年初步建成,占地约19600平方米,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是中国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
立园的门票是最为常见的开平碉楼门票,景区开发的比较早,使用过多种版本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