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晋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中张家巷14号,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全晋会馆以中路为轴,分中、东、西三路建筑。国保编号:6-0530-3-233。
全晋会馆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以中路为轴,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建筑是会馆的主体,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有门厅、鼓楼、戏台和大殿,是晋商们举行庆典和举办娱乐活动的场所。西路建筑庄重朴实,筑有两厅一庵。楠木厅和鸳鸯厅为晋商们交流商情、相互借贷、调剂资金的场所;万寿庵为停放已故在苏晋商灵柩之处,每年由专船将此处的灵柩迁回故土。东路有房屋数十间,供短期来苏州联系事务的晋商寄宿、存货以及在苏州破产失业的晋商借住。
全晋会馆戏场以大戏台为中心,有戏楼、后台、东西廊庑、正殿及由它们围合的中庭组成。它们又跟会馆门厅及东西吹鼓楼结合在一根主轴线上。全晋会馆戏台门厅进深四界,前后双步,面阔三间。明间脊桁下为黑色将军门,踞坤石一对。左右次间门扇皆落地。地面铺清灰水磨方砖,花岗石台阶。屋面为单檐歇山,龙吻花脊,飞檐戗角,嫩戗发戗。檐部装修华丽,髹漆殷红、石绿,贴金。斗拱凡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桁间牌科)为丁字一斗六升,凤头昂。门厅脊柱以南的前双步之下,作海棠椽轩;后双步以下为船篷轩。顶部为砖细抛枋,简瓦盂顶,滚筒花脊,开口哺鸡吻头。东、西蝴蝶墙分别与钟楼、鼓楼连接。钟、鼓楼彼此对称,各为一方形二层卷棚屋面。其戗角、檐口与门厅高度基本相当,朝外侧均不开窗。前檐柱间悬垂花兰万字纹挂落;后檐柱间镂空雀替托枋。
全晋会馆系清末山西旅苏客商集资兴建,全晋会馆对于保护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古城风貌,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发、研究江南庭院建筑及古典戏场,古为今用,探索中国民族建筑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深远意义。
1986年10月,全晋会馆作为苏州戏曲博物馆馆舍正式对外开放,辟有昆剧、评弹、苏剧、民族乐器等专题陈列,还有古典戏台和清式茶园书场两处复原式陈列兼演出场所。上图就是苏州戏曲博物馆的门票。
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又正式在全晋会馆挂牌成立。中国昆曲博物馆的门票较少见,我也没有收藏到,这里借用已故券友顾宗玲女士的一枚门票,也表示对顾老师的一份敬仰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