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民大会堂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4号(原国府路),现为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于1936年5月5日,坐北朝南,整体为中西合壁式建筑风格,建成时是中国最大的会堂之一,是原国民政府进行大选及召开国民大会的重要场所,国保编号为:6-0931-5-058。
国民大会堂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现有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基本届于近代剧场形式,建筑立面采用了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墙身,榴部三段划分方法,但在外观、窗花、雨棚和门扇均作简化的中国图案处理,在当时东南亚具有一定的影响;内部结构合理,设有冷暖空调、自动表决器和译音装置,音响效果甚佳,现有沙发软座3072张,有一面积800平方米的舞台,呈前凸半月弧形并配有月牙型乐池,会堂内配套了大中、小各类会议室、休息室。
解放后,国民大会堂更名为“人民大会堂”,成为江苏省、南京市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建筑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连屋面平顶及地下室共5层,配有冷暖气、消防、通风、水电、卫生等设备,正面呈凸型,内厅走廊宽畅,厅顶呈拱型,与一墙之隔的江苏省美术馆老馆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墙体为斩假石,门楼上方镶嵌有“人民大会堂”5个斗大的金字,显得古朴而又端庄。
人民大会堂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庆典活动和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国内外宾客从事贸易、旅游、大中型演出、召开各类会议和开展各种社交活动的理想场所,位居江苏省会堂演出场馆的一流水平,因此该处的门票都是带有座位号的演出票形式。
上图这枚门票,用白线勾勒出人民大会堂的外观轮廓,庄重典雅,简洁美观,是一枚不错的国保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