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花园
11月1日,周三,领取大觉寺的纪念门票后,又步行1.5公里的路程,来到了一个充满传奇的花园——贝家花园。
贝家花园,它安静地坐落在京西北部,位于阳台山东麓,距市区47公里,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村西几里许的山坳里。它依山势而建,经历了中法文明的交融,见证了中法文化的碰撞,支持着中法友谊的延续。国际反法西斯主义战士贝熙业,是近现代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回避不开的重要人物。1923年法国医生贝熙业与原主人闵家签订了99年的租约,在海淀西山修建山庄——人称“贝家花园”。花园整体布局分别由碉楼、北大房和南大房三组建筑群组成。贝家花园建筑的设计由于受环境制约,设计者因地制宜,巧妙构思,使花园具有中西合璧和北京西郊的地方特色。
2015年5月15日,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秘书处授予贝家花园“中法人文交流基地”称号;2001年,贝家花园被纳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贝家花园被纳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评为海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贝家花园,已经对公众开放,将尘封了近百年的故事展现给世人,贝熙业与贝家花园,致力于架设两国人民友好桥梁的美好愿望,在这里仍将延续。
贝家花园由法国医生贝熙业(1872年-1958年)建成于1923年,是贝熙业大夫在西山的住所。贝熙业,全名让·热罗姆·奥古斯坦·贝熙业,1913年,来到中国,在法国公使馆担任大夫,历任总统医疗顾问和驻法公使馆医师、北京法国医院院长、北京大学校医、中法大学医学院教授。1917年,他第一个将防疫疫苗引进到了中国,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贝熙业医生1954年离开北京回到法国,在华生活了41年间,免费为当地百姓治病,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中国的抗日运送战地急需的药品;掩护爱国青年学生,共产党干部,奔向革命根据地;为抗战勇士和平民百姓分文不取的医治伤病。国际友人、革命青年从贝家花园奔向解放区,秘密情报经贝家花园传到城里,抗战时期,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平西地区的重要情报联络站点,承载着无数红色记忆,是一位在抗战期间无私地援助中国人民的白求恩式的医生。
1952年80岁的贝熙业与28岁中国名媛吴似丹在北京登记结婚,吴似丹是贝熙业行医时的助手。吴的父亲吴明远当时是中法实业银行的总经理,吴家在金融界赫赫有名。这场年龄悬殊的异国恋造成不小的轰动,吴父更是与女儿断绝来往。1954年他们回到法国,1958年贝熙业去世,当时吴似丹只有34岁,却一直没有再嫁。2013年吴似丹在法国去世,享年89岁。
贝家花园建筑分三组布置:第一组是碉楼,一座欧洲城堡式石楼;第二组是北大房,建筑外中内西风格的二层楼房和花园;第三组是南大房,五间中式厅堂和餐厅。各组建筑周围配植不同的树木,色彩搭配,高低错落,衬托楼宇,突出特色,这些树木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花园的守护者。贝家花园建筑的设计由于受环境制约,设计者因地制宜,巧妙构思,使花园具有中西合璧和北京西郊的地方特色。碉楼色调古朴典雅,具有强烈的欧洲风格。用黄褐色石块垒墙,层间用暗红花岗岩条石分割,各顶角上竖立暗红色剑形角石。碉楼楼内架设仅容一人通过的木质楼梯。一层有壁橱,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碉楼原是为防盗所建,后来贝熙业大夫将碉楼改为诊所,一层为侯诊室,二层为诊疗室,三层储存药品兼休息室。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法国的时候,在两次演讲中都提到了一个人——贝熙业:“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抗日战争时期,贝熙业医生发扬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不仅经常给当地农民免费诊疗,还在抗日战争中给八路军提供帮助。”这既是对于贝熙业先生的最高肯定,也是告知世界:对于贝先生,中国人民从未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