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重现雄姿清渭楼
罗斌林
咸阳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战国时,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从栎阳定都咸阳。地处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文物景点达近五千多处,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咸阳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这里坐落着西北名楼——清渭楼,楼高51米,主楼为9层,楼基东西长106米、南北长89米。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气势磅礴。
清渭楼始建于秦代,秦时名曰“咸阳楼”,汉唐时期名为“秦楼”、“咸阳东楼”。北宋景佑年间,时任咸阳知县的诗人黄孝先重修咸阳楼,更名为“清渭楼”。 据历史文献记载:渭水确实在秦汉时期清澈宜人,才有“泾渭分明”的成语(渭清泾浊)。在唐宋时期也是浊泾清渭,造就了咸阳古渡的优美景色。黄孝先选取“清渭”二字作楼名,可谓匠心独具。“清渭”二字,不仅清新优雅,而且耐人寻味 以“清渭”名楼,既是对现实的歌颂,同时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向往。黄孝先建成清渭楼后,登临一览,南眺终南翠嶂,北望毕原列冢,渭水流经脚下,古渡近在眼前,于是便心潮难平地写下了为后人反复吟诵的名诗《留题清渭楼》:
黄翁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
为官落得官下隐,爱山不得山中游。
朝看暮看山更好,古人今人空自老。
天生定分不可移,白云悠悠寄怀抱。
元朝末年,战火频仍,咸阳县城被毁,清渭楼亦随之无存。明初洪武四年(1371),清渭楼又被重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清渭楼被迁建到东门外的咸阳古渡岸边。宋代始建的清渭楼,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沧桑,迭有兴废,尽管楼址多次移位,后来的面目已非当初,但它却一直跟随着咸阳县城走,跟随着咸阳古渡走,始终矗立在渭河岸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咸阳县志记载清渭楼,旧址在渭南,唐建安黄孝先建,今在县城东门外,逼临渭水。登楼一览,烟树苍然,历历在目,风雨朝暮,变态互殊。因为明代以来的县志都记黄孝先为唐代。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咸阳县志遂将唐建安黄孝先建正式改为“宋代黄孝先建”。抗日战争时期,因咸阳古渡运输繁盛,清渭楼为渡船管理部门使用。新中国成立前后,清渭楼一直为船业公会驻地。1954年,曾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咸阳水文站办公之地。之后随着渭河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咸阳古渡日见式微,清渭楼在龙王庙内遂以公产作为住宅而得以保存下来。当时,楼前设有精雕的木栏杆、木格门;还有三间后殿,殿内绘有三国故事壁画。1998年渭阳东路拓宽时被拆除后均无遗迹可寻(留下了影视资料)。如今,曾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相媲美的清渭楼,又以它瑰伟绝特的雄姿重现于世,再次矗立于渭河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