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述说昙曜法师与义县万佛堂石窟
罗斌林
各位券友您也许没有时间太多留意过,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都是北魏时期昙曜法师主持修建的;您也许并不知道,昙曜法师还主持修建了第三处石窟,它就是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的万佛堂石窟。
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已有1500余年历。据史料记载,当年这里有大小佛像一万三千余尊。经多年战乱损毁,常年的风沙侵蚀和河水冲刷,大多数石窟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了。现存大小不等的洞窟16个,造像430余躯,是我国东北地区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规模虽不及同时期的洛阳龙门、大同云冈石窟,但就历史和宗教文化价值而言,万佛堂石窟这个石头上凿岀的千年传奇,丝毫不逊于它们。石窟是北魏国师昙耀法师的收官之作,在其开凿云岗、龙门两大石窟之后修建,由北魏皇室成员元景将军监造,因此万佛堂石窟与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等石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分东西二区,现存大小16窟。
西区石窟共九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三小窟,下层为六大窟,以西起一、二、六窟为大。二窟有价值的是“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碑记就窟壁作成,现存304字,个个遒劲挺秀,笔力苍劲。
《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
西六窟高达3.5米的交脚弥勒佛像,是万佛堂石窟中现存最大的一尊造像。丰圆的脸庞,长长的眉毛,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这是典型的西域造像传入中原早期的风格。
万佛堂的这座中央塔柱窟虽然下半部分有所损毁,却保留了上半部分塔柱的众多佛龛和原有的塔柱与室内空间布局。
(西区石窟内景一)
(西区石窟内景二)
(西区石窟内景三)
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共有七窟。是慰喻(宽慰晓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74人开凿的洞窟。(“员外散骑常侍”,是在散骑常侍之外设置的一种职务。虽然只是一种闲职,没有多少实权,但能够担任这种职务的人,不是宗室子弟,就是达官贵族,因此在朝廷里面非常威风。)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整个造像群布局严谨,内容丰富,镌刻精巧,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为显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为明清时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至于手镶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们要象菩萨一样,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举,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
公元523年,塞北柔然因饥荒向南侵袭北魏,成了北魏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也正是在这一年,万佛堂石窟的东窟草草收尾,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佛像,他们隐约浮现在石崖上,嘴角带着一抹浅浅的微笑。
(东区石窟内景一)
(东区石窟内景二)
(东区石窟内景三)
尊尊造像飘逸的汉制长袍包裹着纤瘦的身躯,似乎为一个王朝隐隐画上了句号。
东区石窟整体山顶最高处,有一座圆柱形小白塔,名为“文峰塔”,是明成化十年(1474年)镇守义、锦二州“左军都督佥事骠骑将军王锴为其母祝寿时修建。